杨洪涛:功成不必在我
杨洪涛在百名专家淄川行洽谈会上致辞。
杨洪涛(右一)在毛豆科技公司调研。
杨洪涛(左二)在山东旺泰公司调研。
杨洪涛出席第七届百名专家淄川行签约仪式。
中国山东网7月13日讯 (记者 姜瑞丽 通讯员 闫盛霆) 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对全国在县(市、区、旗)委书记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的102同志授予优秀县委书记称号,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榜上有名。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
面对崇高的荣誉,杨洪涛说: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常怀“四心”,即忠心为党、真心为民、热心干事、铁心守戒。
杨洪涛现任淄博市淄川区委书记。2000年,从山东省地税局来到基层工作,从副区长逐步成长为一名区委书记。2008年开始在淄川任职,期间,正值淄川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他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实干、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2011年淄川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4年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效果综合考评中,淄川区名列第三、区县第一。
思想引领经济转型
2008年前后,淄川区资源日趋枯竭,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凸显,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区域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和停滞。杨洪涛深刻认识到,资源枯竭固然可怕,但思想枯竭更可怕,经济转型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型。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他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注重强化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淄川区每年组织报告会达到10场次以上、各类培训20多次、培训超过3000多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做法得到刘云山同志批示肯定,被誉为“淄川经验”。
杨洪涛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道、成事之基”,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许多思路在调研中形成并完善,许多调研成果在中央级刊物发表。在他的带领和倡导下,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淄川蔚然成风。
牢牢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阵地。他经常说,党的事业就是要团结更多的人,凝聚更多的共识,形成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在他的提议下,淄川区免费向党员群众发放《淄川工作》报,在所有村居免费开通有线广播“小喇叭”,各级党委的声音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千家万户。
大力倡导崇德向善的新风正气。曾几何时,投机、失信、炫富等不良风气盛行,引发社会热议、群众不满。为此,从2012年开始,他组织策划以“爱诚孝仁”为核心的“四德工程”,倡导家风、村风、行风“三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万个道德承诺卡、680个“道德讲堂”、490处“四德”文化广场把淄川打造成文明道德的高地。他牵头设计的《善行义举榜建设指导手册》在全国推广,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他说,好人好事不怕多、越多越好,要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三年来涌现出1名全国道德模范,4名中国好人,2名全省道德模范、3名提名奖,16人入选山东好人。表彰区级典型17800名,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750个。其中,“环保卫士”孟祥民成为全国环保系统和淄博市历史上首位全国道德模范。
针对部分企业家生活奢靡、炫富攀比等问题,他策划开展企业家教育培训活动,每月在媒体上公布企业纳税情况,并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引导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比纳税、比爱心、比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杨洪涛说,思想转型是老工业区科学发展的先导支撑和动力源泉。
科学推动经济转型
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对淄川而言就是一次新的创业。实践中,杨洪涛发挥自己熟悉经济知识、在省地税部门工作过的优势,善于把宏观经济指导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关键处发力,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和高超的领导驾驭能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带领全区上下谱写了经济转型的新篇章。
宏观谋划,微观操作。杨洪涛深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善于从宏观上谋划方向,从细微处研究措施。通过深入调研,他找到了制约淄川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产业空间布局问题,二是产业结构层次问题。围绕解决空间布局问题,他组织规划编制了“一体两翼”的产业园区布局,提出实施企业“搬家工程”,着力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乱局面,组织企业分门别类搬家进园区,同时实现生产装备的更新升级。围绕解决结构层次问题,策划实施两轮“5年300亿”技改计划,分产业行业确立改造标准,淄川的建陶、耐火、冶金、铸造等传统产业迅速提升到全国领先水平,有1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江北瓷都”“中国纺织名城”。
成立仅9个月的毛豆科技,从7人发展到143人,互联网业务包括政府电商服务、电商学院等。在杨洪涛眼里,年轻的毛豆科技承载着淄川未来产业希望。每次到毛豆科技公司,杨洪涛做的更多的,是给年轻人打气。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再好的蓝图,不落实也是镜花水月。他善于借鉴军事作战的思想,确定战略目标,排出重点战役,制定作战计划,通过强化执行落实,提高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他策划实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政策争取“三大战役”,对每一个项目都精心策划、科学运作,每项工作要求都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定期调度、动态管理,取得良好成效。近年来,淄川每年有效投入超过300亿元、引进外资100亿元、争取各级资金超过10亿元,特别是成功争取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累计获得了11亿元的国家扶持。
疏堵结合,正推倒逼。他注重发挥党委政府在调配资源、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运用环保、安全、税收等行政杠杆,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地淘汰落后、上新创新。
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税、环保执法、安全达标、购置设备增值税抵扣、上新创新贴息奖励等政策,累计关停1300多家土小企业,淘汰建陶产能7000万平方米、煤炭产能400万吨。大规模的关停压减,发展非但没有停滞,质量和效益反而不断提高。淄川2014年的GDP、财政收入分别比2011年增长了1.29倍、1.42倍。其中,淘汰53家立窑水泥的600万吨产能,新上5家旋窑水泥企业,水泥总产能压缩三分之一,税收却增长了3倍。
勇于担当,克难攻坚。作为“班长”,杨洪涛总是率先垂范,主动担责,特别是对重点难点工作,亲力亲为,靠上盯上,从不把矛盾问题上推下卸。在小炼铁、小石灰窑集中关停取缔行动中,个别人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匿名电话经常半夜打到家中。对此,他顶住压力、毫不畏惧,一鼓作气把淄川的小炼铁、小石灰窑彻底清除。受产业结构原因,淄川环境污染问题严重,2006年全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只有6天。对此,他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把环保作为经济发展的“命门”,铁腕治污、雷霆执法。2013年淄川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200余天,孝妇河十几年来重新变清、再现鱼类。
善于改革,勇于创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没有成熟经验可循,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造。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杨洪涛与淄川的党员干部一道,敢闯敢干、敢想敢试,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1990年9月17日成立的新星集团,在主席魏心东的带领下,把一个仅有7人的供销代销点发展成职工70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70亿元的新星集团。2013年10月,杨洪涛带领调研室、发改、商务等部门负责人,到该集团专题调研新星网上商城建设。他从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到当地政策支持、企业自身实际,掰开揉碎分析,打气鼓劲,并就专业人才、金融和互联网相互结合等问题“支招”。魏心东决定投资1.73亿元建设新星电商平台、新星微商城、电商大楼和电商配送中心。去年,新星网上商城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机遇稍纵即逝,抓不住电商这波大潮,我们就可能被淘汰。可以说,新星从单纯的实体店销售的低端服务业,发展到现在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网上商城和物流园的高端服务业集团,都离不开当地好的营商环境。”魏心东说。
对落后产能“断财路”的同时,还积极为企业“找出路”。自2008年起连续举办七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累计有1500多名专家参加活动,与30多所高校院所、20多名院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项目300余项,许多“粗老笨重”企业由此开始向高新技术企业“华丽转身”。
为鼓励企业创新,杨洪涛提出了“赌玉工程”,鼓励企业进行科研风险投资,一批新材料、新医药项目在淄川落地开花。尝到甜头的企业纷纷把创新作为自觉行动。建陶产业的防静电瓷砖、粉煤灰制砖、超薄瓷砖、陶瓷无铅颜料等许多技术工艺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全国建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纺织行业的鲁泰集团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球卓越绩效奖”,把一个传统行业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他还注重把创新理念引入党政工作,策划组织“最佳工作创新奖”评选,培育出一大批创新工作成果。其中,他策划主持的“村官直审”被评为全国最佳政府工作创新奖。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他说,我们的实践,就是基层党政新常态下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关键要确定方向,找准路径,咬定青山,久久为功。
转型成果惠及百姓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杨洪涛以人为本,视民如伤,始终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干工作,把经济转型的成果体现到民生的改善上。
察民情、解民忧。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沉在基层,走遍了全区465个村居,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居书记主任都能叫得上名字,大部分重点信访事项都直接调度,淄川由原来的全省信访重点区变成了先进区。特别是坚持定期公开接访,与信访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积极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针对原区属破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欠缴问题,他不回避、不退缩,从职工角度设身处地考虑,积极承担下来,协调区财政出资2000多万元,利用5年时间分期分批补缴欠费,有效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
抓基层、打基础。老工业区经济转型,社会也面临转型。受农村基金会、企业破产和改制、国有企业下放社区等诸多因素影响,淄川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仅集体空挂户就9万余人,群众诉求多元多样、社会管理和维稳面临巨大压力。对此,他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群众诉求一体化平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机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源头和根本上减少了矛盾问题的发生。
补欠账、重长远。由于历史原因,淄川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欠账很大。对此,他与党政一班人达成共识,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花在群众心坎上。近年来,累计投资15亿元新修改造城乡道路200多公里,山区群众出行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投资3.4亿元实施地下市政管网工程,奠定了淄川城区未来30年地下管线的发展框架。累计投入10亿元新建般阳中学、城区南部小学,改造区 医院 、中 医院 ,对乡镇学校和卫生院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结束了全区15年没有新建学校和 医院 的历史。其中,般阳中学就建在区委区政府新办公楼的规划选址上,而他和同事们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老办公楼中办公。
“功成不必在我”,他说,打基础、谋长远、惠民生的工作要尽可能多做一些,要对淄川的群众和未来负责,多留遗产,少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