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短板”中找准突破口 "圈"有多大关键看我们能力有多大

12.07.2015  22:13

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承载能力不足,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等重大枢纽设施和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还不能满足未来长远发展的要求。举例来说,济南去年提出了“4年启动236个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只有加快推进这些改造项目,才能实现旧城更新,实现精明增长。再比如,现在的新城区、新园区往往存在着居注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必须尽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才能实现产城融合、持续发展。

  既然是中心,就要有普通城市所不具备的吸纳力和集聚带动力。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开放度,加强与周边城市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对接。

  在前不久召开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有不少领导同志提出济南没有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原因何在?

  6月8日起,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口岸正式实施部分国家公民72小时过境免办签证政策。至此,被批准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的国内城市数量已达15个。同省兄弟城市青岛也有望拿到“通行证”。截至今年6月30日,济南市持有居留许可证和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2532人。济南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常住“老外”人数有一定差距。资料显示,境外来武汉人员每年超过18万人次,常住“老外”1.7万人左右。2013年成都常住外籍人员累计达3.1万人,其中80%以上的外籍人士都是因为工作原因在此居住。之所以拿不到这个“通行证”,是因为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国际交往数量还不达标。

  从经济数据来看,2014年济南市进出口总额为105亿美元,郑州为422亿美元,成都为558亿美元。以进出口的重要平台来看,我市的综合保税区刚刚起步,2012年挂牌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去年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285亿美元。

  抛开国际,再从济南所处的周边区域来看,济南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而且与省内的蓝黄经济区对接融合不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被列为国家战略,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蓝黄经济区缺乏政策对接和融合,相比之下,在政策吸引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短板”亦是潜力所在,问题正是主攻方向。瞄准这些“短板”和问题,发挥后发优势和客观优势,进一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必然能实现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目标。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济南存在的短板,往往也能成为发展的机遇。比如说,我们的县域经济薄弱、城市空间发展不足,这恰恰也能为城市产业转移、人口分流带来空间。当前,高新区已经出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引来的项目往哪里放,科技成果向哪里转化?前不久,我市出台县域经济扶持的升级版,提出了高新区对口帮扶济阳县,研究建立济南高新区与济北开发区(含崔寨片区)联动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支持济北开发区和崔寨片区规划建设济南高新区飞地园区,吸引济南高新区孵化企业和“飞出”企业入驻。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城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比如,济南综合保税区相较同类城市起步晚,但也有起点高、政策完善的优势,可以少走弯路,如果抓住机遇必然能完成后发超越。

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济南优势明显,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待解,只要我们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以蹄疾而步稳的节奏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