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文化覆盖度提升群众参与度

19.12.2014  12:36

文化广场、庄户剧团、市区黄金地带……近年来,烟台市开发区立足构建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打造 15 分钟公共文化圈

  12月10日,家住烟台开发区的王广安一家在福莱山文化公园建筑群里,通过景观照明的方式,观看了一场精美的灯光音乐剧。白色浪花起伏跌宕,如初冬海滨潮涨潮落,晶莹剔透的贝壳在蔚蓝深海中时隐时现,倏忽间,欢腾的泉水奔涌而出……“非常过瘾,没想到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王广安说。

  文化场馆作为传承文化的服务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便捷性,开发区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新建和完善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相继在区内黄金地段建设了天地广场、福莱山文化公园、磁山地质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中心等100余万平方米的文化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占地67公顷、投资11亿元的福莱山文化公园,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档案馆、露天剧场等文化设施于一身,是开发区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地标之一,将于明年全面投入使用。

  “我们文化惠民的目标就是把更多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身边,让市民在家门口接受文化熏陶。”开发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该区还着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建成完善了以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居文化大院为主体的15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形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退休职工老王说,在开发区居住是越来越有“文化范儿”:上午去海边散步,顺便去趟规划展览馆一睹全区发展历程;下午爬磁山逛地质博物馆,可领略磁山夕照的古韵新风;傍晚吃完饭后,领着老伴到天地广场跳健身舞,置身欢乐海洋中。

      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

  上网浏览数字图书馆、移动影库观看三农视频……日前,开发区文化部门免费为街道辖区农家书屋安装了移动影库和电脑,给百姓文化阵地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

  记者了解到,到农家书屋“淘金”,如今已成为开发区居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统计显示,全区村居全部建成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总藏书突破20多万册。

  在开发区,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图书馆、文化馆及各街道文化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区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藏书27万余册,每年购入图书不少于1万余册,订购期刊500多种;在全区机关、企业、社区等设立了22个图书流通站,每季度进行图书更新,实现了图书资源向基层服务的有效延伸。文化馆1500多平方米,已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自启用后已拥有各类特色活动室10余个,开展各类免费活动项目40余次,指导培训群众文艺人才200多人次。新建图书馆9500平方米、文化馆1.1万平方米,明年搬迁使用后,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全面升级。

  开发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连续七年开展农村电影免费放映工程,累计投入200余万元;设立“农家书屋”专项资金,五年累计投入130多万元;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建成4个办事处的标准化健身中心,建设完成110处社区多功能健身点,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有”居民健身工程全覆盖。

      群众文化生活常态化

  12月8日,开发区八角街道八角村,一场农家“文艺沙龙”正在举行。此次沙龙展出的几百幅书画、摄影作品,都出自该村农民之手。

  活动发起人、该村村民陈宴令告诉记者,过去,许多村民农闲季节一般玩麻将、打扑克,如今在村文艺骨干的带动下,大家没事就到文化大院互相交流,以前握惯了锄头的手,开始握起了画笔和相机;以前说惯了闲话的嘴,也开始唱起了戏曲。“村里惹事生非的少了,打架骂街的少了,民风越来越好了。”

  闲暇时到村文化大院文体广场上打打球、跳跳舞、听听戏,已成为开发区群众生活的新时尚。

  除了供村民健身娱乐,文体广场还成了提升乡村文明的主阵地。一排排印着区内道德模范事迹的“四德榜”和画面生动、内容丰富的“图说价值观文化墙”,已成为该区乡村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基层文化人才少的问题,该区出台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村居开展文化人才“三个一”创建活动,培养“草根文化精英”,使全区每个村居有一名文化管理员、一名文艺带头人、一支文化队伍,以此带动全区文化建设。目前,全区共培养各层面宣传文化工作人员300余名;在村居社区层面建立各类群众文化队伍136支,培养文艺从业人员及各类文艺爱好者5000多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已成为全区性文化盛典,每年参与者超过10万余人次。一年一度的新春秧歌汇演已成功举办了14届,夏季广场活动成为全区百姓夏季重要的消夏文化活动。今年,以“唱响中国梦 辉煌三十年”为主题,共开展大型广场活动23场,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文艺活动千余场,极大提升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