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

28.01.2015  17:16

        摘    要:如果不是生活在小城市,大概很难理解基层民众对于高铁的饥渴。我眼下暂居的小城,就是湖南仅剩的三四个不通高铁的地级市之一;新闻中同在湖南的邵阳已经通了高铁,至于是否“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的群众高喊真实发生了关键作用,则不得而知。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不时发生。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许多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1月27日新华网)

  如果不是生活在小城市,大概很难理解基层民众对于高铁的饥渴。我眼下暂居的小城,就是湖南仅剩的三四个不通高铁的地级市之一;新闻中同在湖南的邵阳已经通了高铁,至于是否“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的群众高喊真实发生了关键作用,则不得而知。

  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招来“千古骂名”。窃以为,争高铁还真算不上形象工程,而是地方民众的焦渴期盼。在汇聚诸多资源的大城市,通不通高铁无所谓;可对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很可能却是地区命运改变的开始。想想看,多少古代名城,就因为没能赶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变革潮流,如今日渐没落?因此,“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基层焦渴应该被正视和尊重。

  很多高铁线路并非必走某地不可,之所以最终走了A地却没走B地,地方民众骂的是地方官员“无能”,许多地方官员却认为是关系不够硬、路子不够好。就算好不容易把高铁争来了,高铁站建在哪里,内部有时还要再争夺一番。比如中部某地级市的“某某北”站,竟然不在该市市区,而是在该市所辖的一个县,去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为何如此?很多地方官员就认为,这是因为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而不是“科学规划”的结果。

  高铁怎么修、路线怎么走,为何还要靠找关系找权力去争?这是“高铁争夺战”背后的终极追问。本来,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划”、“依法修路”,根本就用不着“社会活动家”们充当权力掮客、用不着群众施压——修高铁不应该是权力说了算,而应该是专家说了算,没有谁权大,只有谁理足。

  “高铁争夺战”的核心,其实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一方面,不能什么好事都让大城市通吃。资源分配不公平,区域发展就不可能平衡,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效应就会远大于扩散效应,以至于“大树底下不长草”。另一方面,高铁走线设站应该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优先考虑区域资源分配的公平。高铁怎么修,其论证过程与决定过程,不应该继续被“暗箱操作”,而是应该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把决定的理由说给民众听,让社会公众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作者:舒圣祥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