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

25.11.2014  17:24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称,新发布的政府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十个月总共进口了7250万吨粮食,相当于2013年的全年进口量,再创新高。但浪费惊人,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大约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
  这样的粮食浪费是“全流程”的,也即在粮食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均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即便我们处在如今这样一个粮食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用像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那样,时常忍饥挨饿,甚至饿死。但目前全世界仍有8亿多人在忍受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约有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和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具体到国内,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那些本不该浪费的粮食,原本可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让饥饿者哪怕片刻不再饥饿。
  尽管我们东部城市的摩天大厦足够鳞次栉比,人造夜空足够璀璨,可在农村,那些与粮食生产、存储息息相关的地方,很多方式仍较落后,保留着农耕时代的遗风。比如,吉林粮食主产地,80%至90%的农户都是采取“地趴”式储粮,粮食损耗高达11.77%。除了农民储粮,“国有粮库”因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耗也不可忽视。去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粮库起火,过火粮食高达4万多吨。今年10月,中储粮黑龙江海林仓库再发火灾,持续50多个小时。损失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中国冷链水平也较为落后,中国的冷库容量约为美国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库容量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而在美国,近四分之三的粮食从离开农场或屠宰场的那一刻起就被冷藏,直到摆在杂货店的货架上。中国只有约四分之一的肉类在运输过程中被冷藏。提高粮食存储、流通、加工环节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根据美日等国家的经验,人均GDP和收入水平提高推动冷链市场发展。昔日,美国和日本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之时,冷冻食品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目前中国人均GDP水平早在2010年就已超过4000美元,但是人均冷冻食品消费量却远不及美日当年的水平。促进冷链市场的发展,需要在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为市场化竞争、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环境,此外,过桥过路费“雁过拔毛”的方式有待革新,降低运输成本。这既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产业支持,也需要政府真的拿出决心自我革新,敢于大刀阔斧地改革,敢于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
  舌尖上的浪费亦值得人们反思,也是每个普通人能贡献一己之力的。曾经公款吃喝造就讲排场的铺张浪费,在中央力行“八项作风”后大为收敛。其实,面子来自对食物的尊重,而不是浪费。据笔者长期旅日的朋友介绍,在日本即便是吃自助餐,人们也都按需取食,就连汤都不会浪费一口。在国人钱包渐鼓的当下,大吃大喝不仅于身体不利,也并不能提升人的外在评价,顶多得个“暴发户”的标签。
  在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对食物的热爱与讲究让我们创造出了令人惊艳的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还有不计其数的各色小吃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美味,不应该只搅动味蕾,更要走心。笔者以为,当一个人耐心而细致地对待每一粒粮食,珍惜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反而能折射动人的品格。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