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刘学斌:民俗文化推陈出新方能贴近群众

15.09.2014  19:12

  在前不久刚刚举办的第五届山东文化产业创意博览交易会上,山东民俗主题展示区的200多个展位上展示了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微型观赏石展等多种山东特色民俗艺术品。作为本届山东文博会民俗主题展区的承办方,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日前接受了中国山东网记者的专访。

   一块砖雕让他萌生创办民俗艺术馆的想法

  现在所说的民俗艺术多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俗艺术丰富多彩,既有章丘龙山黑陶、平阴仿古青铜器、长清木鱼石雕,也有面塑、草编、鲁绣、糖画、烙画等。刘学斌表示,2002年济南市民俗艺术馆的成立,将济南市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并在全省民俗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领航人的作用。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的成立还有一段渊源。刘学斌喜欢篆刻和砖雕,1992年济南老城区拆迁时,他在工地上捡到一块精美的砖雕,视若珍宝。他找到拆迁负责人,花了几万元钱将工地上拆迁留存来的雕刻全部买下收藏,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收藏规模。看到济南的老街老巷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刘学斌非常惋惜,他觉得应该将与这座城市相关的文化符号保留下来,于是有了创立民俗艺术馆的想法。经过多年的筹备,2002年刘学斌出资成立济南市民俗艺术馆。

  民俗艺术馆成立之初,刘学斌曾召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经过探讨最后将精力主要放在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俗艺术馆的手工艺品的收藏数量已经达到几万件,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会员,并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自己的产业基地。然而民俗艺术馆以公益性为基础,以个人投资为主,全国成立民俗艺术馆的城市寥寥无几,刘学斌坦言,济南市民俗馆成立到现在已经投资了上千万,“坚持十多年并不容易。”

  2009年,刘学斌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并向产业化方向转型。“民俗艺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品牌化、战略化、市场化,成立产业集团,发展演艺、会展等多种业务,并在国外建立更多的产业基地。”

  现在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也在积极进行转型,未来民俗艺术馆的发展方向是品牌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民俗艺术馆也改变了过去无私奉献的经营模式,向经纪人转化,实现民间艺术的大融合、大发展。

   由“民间艺人”到“艺术大师”的称谓转变

  民俗艺术馆成立之前,手工艺人多散落在民间,主要依靠街头摆摊维持生计。民俗艺术馆将散落在各地的手工艺人聚集起来,使他们彻底改变了无组织的状态,有了家的感觉。在济南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济南市民俗艺术馆组织这些民俗艺人参加各种民俗艺术节,举办展出,既改变了他们生活状况,又扩展了他们的视野,让这些民间艺人在各种展出和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民俗艺术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聚集在民俗艺术馆旗下的艺人也越来越多,怎样提高这些民间艺人的思想性、艺术性是刘学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些民间艺人多是草根出身,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民俗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民俗艺术对现在流行文化的带入,有的民俗作品缺少文化内涵导致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刘学斌说。

  为此,2004年刘学斌成立了济南市民俗艺术学校,对这些民间艺人进行专业培训,把草根艺术与学院派艺术相结合。同时,民俗艺术学校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新人,让他们在传承和保护民俗艺术上发光发热。

  “过去民间艺人是为了生计而创作,现在他们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的称谓也由‘民间艺人’变为‘艺术大师’,成为济南重要的艺术家群体。”

   民俗文化要推陈出新加入更多现代元素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的接受度普遍较低。”这也是一个让刘学斌头疼的问题。年轻人好奇心较重,喜欢求新、求特,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视听文化越来越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他认为,这与民俗艺术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育部门能在中小学生的教学课程中多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民俗文化将不会面临被束之高阁的尴尬。”

  作为文化工作者,刘学斌说,民俗文化与我们血脉相连,对其了解得越多感情就越深。民俗艺术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才能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他认为,,民俗文化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创意和设计上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当代人。济南的民俗艺术还要与济南独一无二的泉水资源相融合,泉水也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元素。“不仅济南的泉水要甲天下,济南的民俗文化也要誉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