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华强调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21.12.2014  13:43

9月5日,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总结治水实践,分析形势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务虚和务实相结合,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谋划思路措施,努力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厅党组书记、厅长王艺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建良主持会议。济南市水利局等 22个单位作交流发言。厅领导、副厅级以上干部、17市和部分县水利局局长、厅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及厅直属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王艺华首先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新亮点、新突破,指出:多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厅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依法管水、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不断加强水利建设,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同时锻炼造就出了一支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水利队伍,为实现全省粮食"十连增"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艺华强调,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一个提前、六个更加"的奋斗目标,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难:一是水利设施薄弱仍是明显短板,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据最新普查,中小河流普遍淤积严重,闸坝病险率超过80%,1、2级达标堤防3760.9公里,仅占全部堤防的16%,全省所有城市防洪能力无一达到国家标准,尚有800多公里海岸线缺少工程防护,仍有2000多座水库尚未或正在除险加固,5.15万座塘坝遍布山丘区,存在安全隐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旱涝保收田仅占耕地面积的53%。二是水资源供需总量失衡仍是主要瓶颈,保障供水安全压力大。现状供水能力及节水水平下,2020年平水年、枯水年份缺水量分别为49亿方、63亿方,水资源短缺导致供需总量失衡,将难以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水灾害威胁仍是心腹大患,保障防洪安全压力大。我省十年九旱、旱涝交替,由于年际间、区域间降水量差异大,70%多降雨集中在汛期,导致旱涝急转,甚至是大旱大涝、连旱连涝。四是水生态退化仍是薄弱环节,保障生态安全压力大。受传统的发展方式影响,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已超过50%,地下水开采率高达80%,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相当严重的水土流失、地下漏斗、湿地萎缩、水体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问题。全省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仍有1.2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2%,直接威胁着河湖生命健康,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薄弱环节。

围绕破解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压力,王艺华要求,各级要发扬治水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治水理念、完善治水思路,牢牢把握住"六个必须":一是必须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提前、六个更加"奋斗目标,着眼于最大化利用雨洪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规划建设一批雨洪资源利用和水系连通工程,完善城乡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农田灌排设施体系,加快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构建步伐,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尽快形成与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二是必须遵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水的自然规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水问题,治水、管水、用水都必须按规律办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遵循水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以此不断践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三是必须认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通过发挥市场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环节,要通过合理开发水资源,提高水的有效供给;分配环节,要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交换环节,要通过健全水权、水市场和水价形成机制,实现水的有偿交换;消费环节,要通过监管用水户的用水行为,提高水利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民节约用水。四是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做起,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水利发展差距,让水利更好地支撑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必须按照"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提升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六是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进一步把水资源管理、水利科技、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价形成机制以及水权水市场、水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

王艺华从全省省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提出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形成"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切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水的自然规律,以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为指导,以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为主线,以水利惠民为根本,以水生态文明为引领,大规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强化水利管理,大强度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全面提升水资源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全面加强水利民生服务能力,不断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务必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城乡保障与生态保护并行,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兴利与除害统筹,强化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坚持公益化支撑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发展水利的两个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与夯实基础并举,增强水利发展的内在活力。

当谈到今后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时,王艺华指出:一要积极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着力提高水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要树立雨洪是资源的理念,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既是实现从防汛抗洪为主向雨洪综合利用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在保证防洪安全、经济可行、生态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新建山丘区水库、地下水库、平原水库、河道拦蓄、沂沭河洪水调配及大中型水库、南四湖东平湖增容等工程措施,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等非工程措施,着力提高雨洪资源蓄用能力。要制定出台雨洪资源利用指导意见,组织编制雨洪资源利用规划,在科学评价雨洪资源、分析投资效益和设计筹资方案的基础上,先期规划实施一期工程18座大中型水库增容,新建8座山丘区水库、6座地下水库和32座平原水库,以及沂沭河洪水调配东线工程和东平湖增容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1.58亿方。二要大力强化防洪薄弱环节治理,着力提高防洪保安能力。要按照"流域统筹规划、上下游一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的思路,集中打好中小河流治理攻坚战;对尚未除险加固、新出现病险隐患的水库和面广量大的塘坝,要尽快组织实施;加快进一步治淮前期工作,加快千里海堤工程建设;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尽早解决山洪灾害防治突出问题。三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按照"四化、六统一"的思路要求,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围绕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扩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覆盖范围;要加快平原易涝区治理,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性措施;要积极兴修"五小水利"工程,解决农田末端缺水问题。四要加快构建现代水网,着力提高城乡水资源调配能力。要确保实现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和胶东调水工程干线全线通水,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区域性水网规划建设进程。五要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要不断强化"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要努力提高用水效率,要强化水资源保护,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六要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人水和谐相处。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订出台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办法,健全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标准、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拓展城市水利工作。七要切实强化水利社会管理,着力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要在实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强化农村供水、农田灌排、防洪保安和水事权益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效能。八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水战略,着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把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摆在水利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

王艺华强调,要在积极做好上述八项工作的同时,今年当务之急是统筹做好现代水利示范县创建试点、雨洪资源利用前期工作和确保完成年度重点任务目标三项任务。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要以现代治水理念为指导,认真抓好雨洪资源利用规划、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提升规划、"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现代水网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土保持综合规划等编制工作,同时修改完善水法规体系规划。二要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要做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发展水利经济三篇文章。三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水利体制机制活力,要深化水利建设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及水价改革。四要加强行业能力建设,保障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责任、全局、实践、创新、团结、纪律、廉洁"七种意识",做到从实、从严、从紧、从细"四字要求",着力提升领导班子领导科学治水能力。五要强化组织领导,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在谋划思路、研究政策、落实措施、营造环境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要善于用统筹的思维、系统的观点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用综合的办法解决问题。

信息来源:山东省水利厅办公室 | 责任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