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山西人就吃上粽子了

27.05.2017  17:52

    

 

  粽子,在山西古代是一道难得的美味。

  

 

  介子推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山西,这一天也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山西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端午的传说和记载。

  端午来源于“夏至节” 山西吃粽子和介子推、常遇春有关

  山西民俗学者聂元龙说,古代,处于盛夏时节的黄土高原容易滋生各种疾病,控制不住势头的时候,人们心里便有一种极大的恐慌,加之医学不发达,古人用当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便认为是邪祟在作怪。为了驱邪,便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对抗,有时候凑巧也有些效果,于是被一直沿用下来,并约定俗成,就有了现在山西民间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和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后汉书·礼仪志》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有史料记载,“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西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记述。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掳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这个说法显然是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的版本,却体现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粽子,在宫廷和民间都风靡得很

  端午,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这个习俗最迟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有了。当时管粽子叫角黍,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说:民间在端午日的前一天,用菰芦叶(一种芦苇叶)包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熟后晾凉,在端午这天吃。粽子是一种时令食物,老百姓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说法,意思是说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夏季来临,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在五月仲夏降临之际,吃这种米做的凉食,其色、味、香都别具特色,用草木灰浓汁煮熟或浸泡过的粽子,吃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聂元龙说,唐代的时候,端午习俗在宫廷中很受欢迎,粽子也受到特别的重视。《文昌杂录》说:“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写的《端午三殿宴群臣》的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句子。据说,“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节令食品。

  宫廷端午吃粽子,老百姓吃什么呢?当然也是粽子了。宫廷的推波助澜促进了民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许多流传下来的诗画作品都有吃粽子的情景。光吃粽子还不过瘾,吃吃喝喝中间玩点什么?龙舟竞渡娱乐项目大行其道。唐朝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休闲自然很鼎盛,这时的龙舟竞渡之风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昂的船歌,当时郡县村社每年端午竞渡时,由官府赏给奖品,如夺得锦标者,还加赏银碗一双,称之为“打标”。此俗一直延续到五代。当然每年这样大规模的竞渡比赛,势必影响到农时与生产,也逐渐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宋代以后,端午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粽子的种类随之也多起来,市面上常见的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团粽、九子粽等。粽子的馅也由纯米馅向夹枣、夹豆、夹糖果等种类发展。南宋《乾淳岁时记》中还有“糖蜜巧粽”的记载。

  明清时期,北方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比唐宋还风靡,远远胜过南方。拿皇城根下的老北京来说,当时流行的粽子主要是枣粽和什么都不包的凉粽(俗称凉糕)。糕点铺的粽子比较讲究,有豆沙、枣泥、奶油甚至腊肉、火腿等。除了粽子外,端午节的时令食品还有五毒饼、玫瑰饼和藤萝饼等。五毒饼是一种桃酥式的糕点,用模子铸成蜈蚣、蝎子、蜘蛛等动物图形,很受老百姓欢迎。

  现代人能吃上粽子,老西儿是有功劳的

  说到粽子,聂元龙强调山西人的创造功不可没。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很广。民间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用菰芦叶包上黍米煮熟,在寒食期间吃。粽子包好了,保存也是一门学问。那时没有冰箱、冷柜,就从深井里打上来清凉的井水,用来浸泡粽子,既能长时间不坏,又能保持色、香、味俱佳。晋中一带还创制了一种类似粽子的凉糕,在笼屉上铺垫一层芦叶,上面铺一层黍米,再铺一层红枣、豇豆泥和玫瑰丝,然后再铺一层黍米,蒸熟后,等凉了切成菱形块状,吃起来与粽子的味道一样可口。时至今日,端午吃粽子和凉糕的习俗仍然在山西的很多地方流行。

  山西的粽子大多用黍米做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各县流行的粽子略有不同,有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的;佐料有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的等等;粽子的外形有角形、锥形和筒形等。晋北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民间则要将一部分粽子用五色线捆绕,用意是辟邪。五月初,正是晋南收打小麦和晋北夏锄大忙季节,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几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打凉、下火。

  本报记者 郭志英

  延伸阅读

  端午,各地习俗大不同

  饮雄黄酒,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也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虫害。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薷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戴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入身。

  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当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 “躲午”。家庭其他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女人是将艾枝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在一些地方,端午节还要赶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在传统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