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让文化更有力地放飞中国梦

25.10.2014  11:34

10月16日,济宁市汶上县“舞动中都”全民广场舞大赛决赛在菩萨广场拉开大幕,18支农村文艺队伍为现场2000余名观众奉上精彩的演出。

“土文化”不能丢 

今年68岁的孔令臣是汶上县刘楼乡孔庄村的“大明星”,每天晚上,只要得空,他总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百姓大舞台”,为村民唱两嗓子。2012年,他组建起豫剧草台班子,3年里为村民演出不下400场。

近年来,汶上县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挖掘各村特色文艺元素,全县舞龙、舞狮、秧歌、瞎子戏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队伍破土而出,广大群众“自己演、演自己”,变身舞台“主角”。

“广场舞风靡全国,汶上也不例外,群众对广场舞的认知度和兴趣度都很高,但广场舞普及不能丢掉汶上特色。”汶上县文广新局局长张会学认为,在培训下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村民进行引导,“传统民俗不能丢,那是一个村的根和魂。”

“刺绣艺人”梁延栋、“剪纸皇后”强瑞莲、“扑拉袖拳王”王申义……在南站镇,不少非遗名人成为社区重点培养的文艺骨干和文化辅导员。结合广场舞普及的热潮,南站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发动各村广场舞队伍寻找老艺人建立起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在广场舞培训过程中穿插非遗课堂,让传统非遗文化走进农村人视野。

舞台建设要“接地气”   

在杨店镇滨湖社区的广场上,每逢周六晚上7时30分,舞台底下就坐满了自带板凳前来观看演出的群众。一面写有“百姓大舞台”的大鼓竖在舞台左侧。“按照建设要求,百姓大舞台应该有一面背景墙,但考虑到广场交通和美观,就用一面大鼓代替。”在汶上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桂芹看来,舞台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2013年3月,汶上县正式启动百姓大舞台建设,为了落实好这项惠民工程,该县首先在城区中都广场建起了标准规范的市民大舞台,配备了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设备。“在推广过程中,标准舞台造价高、维护难的问题在部分经济欠发达村凸显出来。”张会学说,一个广场、一块指示牌外加一盏路灯就能算做初级舞台,“舞台建设也要接地气,在农村架一座豪华舞台,没必要,也不应景。”

今年,汶上县把开展实施百姓大舞台活动列入了“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之中,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与企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各种形式的百姓舞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活动舞台396个,累计开展“百姓大舞台演出”4687场。

用文化传递正能量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咱们开始有奖竞答吧!谁知道十八大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题是什么?家庭美德包括哪些内容?”近日,在杨店镇滨湖社区,百姓大舞台变身“公民道德讲堂”,宣讲道德文明和政策法规。

在张会学看来,文化要“以文化人”,文化人有责任把国家提倡的精神、道义以文化的形式传递给基层百姓,“节目的编排和演出要有精神内涵,要传递正能量。”  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汶上县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百姓大舞台培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义桥镇马西村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它由村里年轻人中的好儿媳,老人中的好婆婆组成。这支象征着孝老爱亲的广场舞舞蹈队,每到夜幕降临,总会欢聚在村头的文化广场上,跳欢快的广场舞。

“之前吃完晚饭要不在家看电视,要不就和同村人打打牌,没有什么娱乐。自从村里大舞台建起后,当地许多村民会如约在这里聚集,跳舞、唱歌。”  义桥镇义中村支部书记郭鹏介绍,每天,村里都会在大舞台上演百姓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村民忙着取乐子,邻里之间的矛盾没有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