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老区探索文化精准扶贫

06.04.2016  10:04

  提到沂蒙革命老区,许多人会想起那首《沂蒙山小调》,想起沂蒙红嫂“一口粮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果敢与牺牲……1984年,位于沂蒙山区的沂水、沂南等山东临沂所辖的7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之一。也是从这一年起,在国家和山东省的帮助下,沂蒙人民迈开了向贫困告别的步伐。30多年过去了,那7个县早已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临沂也成为了重要的蔬菜供应源地、商品集散地,物流网络发达,城市面貌也令人眼前一亮。尽管如此,“临沂作为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其整体脱贫状况之下还掩盖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山东省临沂市常务副市长左沛廷感慨,“‘十三五’期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化之力不可少。”

  回望“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文化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我国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如何?文化扶贫的撬动点在哪里?文化精准扶贫又将如何找到突破口?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来到临沂,重点考察了郯城县、兰陵县等地的文化扶贫工作。

  文化广场点燃百姓热情

  “说起俺村,现在可真是不一样了,村里的道路硬化了,还统一建了文化小广场,安装了自来水设备、路灯、垃圾箱等,不过现在叫社区啦!”在郯城县李庄镇新城花园社区青山文化广场上锻炼的王大爷说。

  近年来,山东农村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山东去年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对符合“村改居”条件的“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和“镇郊村”,将依法“村改居”,纳入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新城花园社区便是由多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旧村改造的成果。

  “经过多次调研,在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室外文化广场不足。”临沂市文广新局局长曹首娟说,为此,临沂市政府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2015年,临沂市标准化文化小广场建设数量快速增加,达到3260余个,比2014年增长136.3%,占全部行政村的81.7%,而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则是提高自然村的文化小广场的覆盖率。

  与文化小广场搭配建设的还有乡村大舞台、体育器材等,好似一个“文化客厅”,受到了群众的极大喜爱。如蒙阴县河东新村村民王明香就对文化小广场赞不绝口,“我们村的小广场能跳广场舞、能演庄户戏、能健身……北边是大山,南边是云蒙湖,广场本身就是一景儿。”再如,郯城县红花镇的中国结文化广场也通过各种“中国结”元素展现着当地的特色文化。

  蒙阴县文广新局局长姜兆修表示:“许多文化广场根据当地地势而建,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一村一景’,也为当地群众文化的繁荣以及农村文艺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乡土艺术人才”助力脱贫

  在山东省文化厅的带领下,临沂今年摸清底子、找准短板,确立了“一点两区”(费县崔家沟山区贫困村、蒙阴县云蒙湖库区、沂南县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山区)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

  凭借“小小香荷包绣出新天地”的卞成飞便是费县崔家沟村的村民,除了谈到家乡的贫困、生活的艰苦,她还向记者叙述了家乡对她的滋养。从小就喜欢鼓捣彩线与花布的她,喜欢看村里老人绣沂蒙香荷包、虎头鞋、虎头帽。

  2003年,从临沂艺术学校毕业的卞成飞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村里一位民间艺人制作的香荷包激发了她的创业兴趣。2007年,卞成飞开了家香包店,她的香荷包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色彩、图案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且具有提神、驱虫等实用功效,因而渐渐在当地出了名。如今,她的淘宝店、微店都开起来了,订单也渐渐多了。近几年,她也张罗村里七八十岁、制作香包手艺精湛的老奶奶们教年轻人做香包,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也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平台,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学习手艺的机会。

  其实,沂蒙地区传统民间技艺丰富,如临沭柳编、郯城中国结、莒南石雕等非遗项目,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乡村文艺人才。为此,临沂市政府2013年出台了《关于印发沂蒙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办法的通知》,力求在民间戏曲、传统音乐等门类选拔培养一批乡土艺术人才,通过带传承人,逐步在临沂市建立起专业化、年轻化、可持续发展的乡土艺术人才队伍。2015年评选出的20名首届“乡土艺术人才”被授予艺术类“沂蒙乡村之星”称号,临沂市政府每年给予每人6000元津贴,规定每人在4年管理期内要培训带动20户家庭实现增收。获得“沂蒙乡村之星”称号的卞成飞表示:“这项激励措施对于贫困村的经济脱贫和文化脱贫都会起一定作用。”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

  临沂在文化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开展了“一年一村一场戏”,兰陵县普及推广标准广场健身舞项目、临沭县“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公共文化应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方面,依托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工作中的有效手段——“图书馆+书院”的工作模式,临沂各县区公共图书馆也全部建有尼山书院,目前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1350余个,并常在尼山书院、儒学讲堂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讲座、活动等。“近几年,临沂还打造了村情民俗展示室、乡村记忆工程等,就是想借此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然而,这些还都在探索当中。”曹首娟表示,要做好“文化精准扶贫”,重点是如何把握“精准”、做到“精准”。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政府共确定省定贫困村7000多个,其中临沂市有992个(不含153个库区村)。经过努力,临沂贫困村数目前已减至568个,贫困人口从97万人降至51.7万人。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要从基本情况精准、财政投入精准、文化供给精准、实施考核精准、绩效奖惩精准五大方面开展。”

  随行专家之一、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全吉坦言,各地情况不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精准扶贫十分关键,这就要求各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甚至做到“一县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