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尚村:农民"放下锄头写诗作画"

20.12.2014  20:53

  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河北省晋州市营里镇小尚村的李娜15日迎来了大喜的日子。除了平常的嫁妆外,还有一份特殊的陪嫁:娘家亲戚们送的3幅书法作品和2幅画作。

  这是小尚村的新风俗,凡是嫁闺女都时兴陪送字画,谁家送的字画多,谁家的闺女就有面子。只是这些字画并非出自名家,而是来自本村普通农民。

  村民们生活富裕了,对文化的追求也就高了。过去,娶媳妇比的是房子、家电,如今比的是书画和文明。记者在营里镇采访发现,近年来,这里的村民们遇到结婚等喜庆事时,都习惯买上几张宣纸,来到本村书画能人家里“求”字画布置新房。

  营里镇原名留箭古营,传说王莽赶刘秀,在此射刘未遂,箭留在石佛之上,刘秀赐御名留箭古营。营里文化氛围浓厚,素有武举、文魁村庄之美喻。这里的农民“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写诗作画”,浓浓的墨香浸润着这些土生土长农民平淡的人生。

  卢欣,营里镇小尚村的村民,2007年成立了农友书画社。记者近日上门拜访,发现他家更像是一座书画院,三层小楼挂了近百幅作品,还有专门的创作室。

  许多书画爱好者都把卢欣的小院当成了聚会交流的“据点”。每月5日,他家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一二十人,一双双刚刚侍弄完果树和庄稼的手,拿起笔来一样挥洒自如。10多年里,这支农民书画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据营里镇政府介绍,如今,这个镇每月一次的书画交流活动、一年一度的书画展,培育活跃着营里镇诗书画协会、坷垃诗书画协会、榜文书画协会、农友书画社、梨花诗社等1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诗书画创作者达8000余人,从事书画装裱的有26家。

  “这里的村民很奇怪,他们大多数不斗吃喝打麻将,就好诗书画。”一位慕名而来的邢台的文友说。

  文化的浸润如春雨般,细致而无声,老人带动年轻人,年轻人手把手地交给家里的小娃娃。慢慢的,“草根书画家”们也渐渐地闯出了名堂,成绩斐然。

  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套《24孝百米长卷》,这是营里镇小尚村农民李晓仁创作的。这是老人历时18个月,将传统的24孝故事融入现代新生活,创作的图文并茂百米长卷。西平乡村66岁农民刘吉锁,历时一年,完成了一幅毛泽东诗词长卷,无偿捐献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群众有渴求,政府更加大投入促进书画业发展壮大。营里镇每年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达100万元,为书画产业提供贴息贷款,为获奖者颁发奖金,每年向书画活动提供资金10万元以上。目前,小尚村、北口等陆续开办了书画学习班,每年学习书画的小学好生有近千人。书画艺术向书画产业转变已具雏形,正向规模化发展。

  以书画为带动,营里镇的民间艺术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里镇也先后荣获了河北省“农村文化之星”、“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原标题【 河北小尚村:农民"放下锄头写诗作画"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