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保泉应急预案待修改:格局变化大 补源举措难实施

08.09.2015  08:43

  2006年颁布的《济南市保护泉水喷涌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曾对保泉工作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然而,9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以及保泉工作的实践深入,济南的用水格局变化很大,预案中的应急举措也逐渐“过时”。趵突泉连续喷涌12周年之际,相关部门透露,将修改完善保泉应急预案,建立科学保泉、长效保泉体系。

  地表水地下水供应比例颠倒

  《应急预案》规定,当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0米时,停止西郊腊山、大杨庄、峨嵋山地下水源地取水的同时,每日减少济西地下水源地取水10万立方米,增加玉清湖水库供水10万立方米;减少东郊地下水源地取水3万立方米,增加鹊山水库供水3万立方米。

  在实际操作中,时至今日,上述措施大多已难以实施。近年来,我市用水格局一直在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每天的地下水开采量高达60万-80万立方米,当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量比例为2:8。而今,济南20处地下水源地中只有白泉、东源、东泉、长孝四处水源地还在使用,其他都已陆续关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应量之比调整为8:2。

  我市城市公共供水量约为每天90万立方米。西部的玉清湖水库和北部的鹊山水库调引黄河水每天向市区供水70万立方米左右,占九成,我市对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大幅压缩。

  重点补源举措难以实施

  根据《应急预案》,当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8.00米时,每日要放水回灌30万立方米;当趵突泉地下水位降至27.60米时,补源量要增加至每日40万立方米。从2014年3月开始,卧虎山水库一直在开闸放水。由于卧虎山水库的蓄水量最低只有大约800万立方米,除去500万立方米的死库容和保证坝体安全必要的蓄水量外,能用的水不多。今年以来,趵突泉水位长达244天在28.00米以下运行,其中66天在红线以下运行。如果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橙线以下运行的8个多月,需要补源7980万立方米。在实际操作中,补源量无疑要参考水库的蓄水量。

  “试验证明,当持续补源达到一定天数的时候,不见得补源量40万立方米比20万立方米好。”据专家介绍,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补源措施已从《应急预案》中的单点补源调整为多点补源。在引卧虎山水库的水至玉符河补源的基础上,同步实施锦绣川水库放水至大涧沟、兴济河补源,以及调大明湖弃水至历阳湖、兴济河补源。对于接下来的保泉工作,有专家提出引水至大千佛山补源的建议,已得到相关保泉部门的赞同。“补源不再强调调水数量,更注重科学保泉、精准保泉、节约保泉。”

  参考水位设计存在不足

  除了用水格局变化很大,专家认为,从多年的保泉实践来看,《应急预案》中保泉措施主要参考水位设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006年公布的《应急预案》将保泉分为三级响应机制,“触发”应急响应的则是趵突泉水位。《应急预案》将趵突泉水位线的黄线、橙线、红线水位分别定为28.15米、28米和27.60米。

  由于保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靠天吃饭,单纯参考水位不能准确描摹保泉形势。举例来说,同样是28.15米的水位,出现在6月中旬和9月中旬的意义大不相同。如果出现在6月中旬,济南马上将迎来主汛期,水位面临大幅上涨,这个数字让人很安心。如果出现在9月中旬,这时主汛期已过,水位恐怕要撑到隔年6月才能迎来有效降雨的补给,这时,同一水位数据就令人“谈之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