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巷总理”陈叶翠因病去世

13.11.2017  01:59

    陈叶翠走了

    那位全济南人都知道的、

    曾为居民做了无数好事的

    “小巷总理”陈叶翠走了

    记者了解到

    11日晚20时56分

    十八大代表、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一居主任

    陈叶翠病逝

    享年62岁

    陈叶翠,女,汉族, 1955 年 9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市历下区甸柳一居主任。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曾获全国司法部模范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社区服务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山东省优秀村级计划生育专职主任、济南市三五普法个人、济南市残联先进个人三等功、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泉城巾帼十杰、济南市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首届泉城女性年度榜样慈善女性等荣誉称号。

    12日上午,社区居民,自发送别陈书记。

    灵车经过陈叶翠工作了29年的甸柳一居,前来送别的居民失声痛哭。

    “小巷总理”陈叶翠大事小情只要居民需要她都管

    作为山东省首位直选产生的“小巷总理”,陈叶翠扎根社区29年来,始终把“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居民群众解难”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热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真诚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把社区变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和谐家园。

    201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多档新闻节目对陈叶翠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联播》更是在《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专栏中,分别以《陈叶翠:给老百姓办事不分分内分外》、《陈叶翠:我是个现代的居委会主任》、《陈叶翠:把社区建成居民精神家园》为题对陈叶翠扎根社区服务基层的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

    “在我们印象里,居委会主任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啥事都得管,所以他们被叫成“小巷总理”。但是我们在甸柳一居蹲点两个星期,还是没想到陈叶翠管得有这么宽,可管可不管的事儿陈叶翠可真没少管。”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在录制《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专栏时所写的《蹲点日记》上的一句话。

    新闻片中的刘象乾老两口住的是企业80年代的自建职工宿舍,因为左右邻居把后院的地基垫高了,紧挨着院子正面又盖起了停车棚,也比老人的后院高,这下,一下雨这院里就成了蓄水池,水都直往屋里灌,只能靠个小水泵往外抽水。

    “这个事情不该管,但是你老了,你在我们社区住着,我们就尽这个义务给你管。”陈叶翠一边说着自己不该管,一边加快脚步赶到二区四号楼。

    这事以前是企业管,现在企业被兼并重组了,都移交到社会,关系还没理顺,属于都管都不管的阶段,这个遗留问题不好解决,可是没想到陈叶翠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这事对陈叶翠也不太好办,不过刚好社区正在给小院旁边的车棚做改造,老两口的院子就紧挨着。陈叶翠把归属问题放下先不论,马上联系施工队负责人。施工方看了院子,说能修,但是得需要5、6千元钱。得知能修后,陈叶翠便开始四处做工作,最终由老两口、企业和社区三方各出两千,将此事处理好。

    从开始说这个事到小院的工程完工用了一个星期,陈叶翠足足跑了七次,让老两口的心病彻彻底底得到了解决。刘象乾老人特意拿出照相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留作纪念。

    央视记者问陈叶翠,本来你认为不应该管的事,为什么会一口答应下来?陈叶翠说,老人碰到了难处就会特别无助,这个时候就需要别人多伸一把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嘛。

    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陈叶翠一点都不含糊

    陈叶翠曾在述职报告中这样提到:我向大家承诺,在这个岗位上我决不失职。“社区群众不能天天见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他们天天见的是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他们就会有怨言;我要是干得好,他们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

    这种使命感,激励着陈叶翠每天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大事小情随时记下来。29年下来,这样的小本子有60多个100多万字,摞起来有半米高。

    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始建于1984年,是山东济南市的城市拆迁集中安置区,0.4平方公里的面积,却住着3000户、1万余人,其中离退休、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众占到30%左右。工作难度多大,可想而知。

    从1988年到居委会工作,陈叶翠一干就是近30年。大到社区环境建设,小到下水道堵塞,陈叶翠从早到晚,就是围着居民的家长里短打转转。

    2012年,位于社区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片区改造,开发商拿着最初的拆迁安置方案找到陈叶翠,请她帮着做做群众的工作。

    “你们设计的是啥户型?不是这家不通风,就是那家见不到阳光;卧室才7平方米大,安置房比拆迁房大不了几个平方米,就要多掏10多万元。我这一关都通不过,还怎么做群众的工作!”陈叶翠代表拆迁户直接顶了回去。

    拗不过陈叶翠,开发商不得不重新设计安置房户型,前后共修改了11次。经过多次力争,利益得到保障的247户居民,3个月内就全签了协议。

    “回去量量你们家的厕所,再来设计老百姓的卧室!”她代表247户拆迁户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被社区居民传为佳话。

    “再大的官我不会去巴结,再穷的人我也不会看不起他。

    “居委会就是个群众自治机构,千好万好,不如让群众参与进来得好。”作为山东首位公推直选产生的“小巷总理”,陈叶翠认准这个理,“群众能把社区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管,这是最可贵的,也是我们这最大的特色。

    让群众做主,陈叶翠自个的腰板得先硬。社区里拆违章建筑,涉及哪个党支部书记,就第一个拆,接着拆党员的,最后才拆群众的。不管对方是位高权重,还是一介布衣,陈叶翠一碗水端平,谁有理就买谁的账。

    陈叶翠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社区工作党建为龙头,党员要带头”。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她觉得很实在。因为她有个目标,就是要把社区建成居民的精神家园。精神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要怎么做呢?

    当时,不少企业正处在改革重组过程当中,许多职工从企业转向了社会,除了工资,生活精神都少人过问,人一下子没有了单位,没有了组织生活,没有了归属感。

    陈叶翠先是组织了十几个文体小组,让大家愿意到社区来,接着她在文体队里组建党小组。很快大家就感受到了变化:小摩擦有人去化解沟通,活动大厅不用专人打扫,来的最早的走得最晚的多是党员,就连活动演出服怎么放都有人操心。

    陈叶翠说,在基层工作20多年,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党的温暖,我们党的理念,能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就要看她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

    小区管理也要与时俱进,“能跑会做”展现担当

    陈叶翠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记下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决,在他心里就是个大疙瘩。”凡是居民反映的问题,陈叶翠绝不当“老好人”,更不“捂盖子”,非要折腾个“底朝天”。

    2013年,陈叶翠所在社区发生了一起火灾,当时58岁的陈叶翠跟着保安就冲上了楼。还好火苗很快扑灭了,原来,住在三号楼的一位老人中午出去接孙子放学,却忘了火上坐着锅。

    火灾虽然不大,却把陈叶翠吓得不轻。缓过神来,她马上去消防大队请人来社区检查。陈叶翠所在的这个小区是建于1984年的老旧社区,道路不到四米宽,路边停满了车,消防车轻易进不来,更要命的是,社区43栋楼中仅有三栋配备了消防栓,再一检查,还没一个能出水。

    硬件设施改造不容易,消防部门建议至少要先给每个单元配备灭火器。43栋楼要花五万块钱,陈叶翠算来算去,这钱居委会咬咬牙也能拿得出来。这事儿并没有到此画上句号,当天晚上陈叶翠又跑到了山东大学,找到了研究社会管理的老师一起研讨,这不光是掏钱的事,还得立项。

    陈叶翠还真听教授的话,回去以后马上开会征询意见。就这样,陈叶翠又是跑大学,又是组织开会,又要挨家挨户一家几块钱地把钱收起来。足足忙活了一星期。

    在陈叶翠眼里:直接买一批灭火器挂上只是简单的政府行为,而按照项目制让公众从开始到结果评估全过程参与,这才是现代的社会管理理念。

    鞠躬尽“”死而后已一心向党被人们深深记在心间

    “社区工作就是我的命,我就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愿意。”这是陈叶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么多年,陈叶翠坚持在社区党员群众中抓思想政治工作,每周四下午的党员学习会,雷打不动,“人穷可以救济,可思想贫穷了就没法救了,人还是要抓思想。

    陈叶翠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山东大学的旁听生,同时还给研究生们当着实践指导老师。还多次跟着大学教授到加拿大、香港、澳门进行过社区管理交流。她的居委会也是山东大学和山东八所大学社会管理社工系列的教研实践点。

    陈叶翠曾对记者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陈叶翠的带领下,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济南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2016年7月陈叶翠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据了解,这也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发的最高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党组织荣誉。

    近30年里,虽然谁也数不清陈叶翠为居民们做了多少好事,但从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到党的十八大代表,一个个荣誉见证了她的付出。如今,在陈叶翠的带领下,甸柳一居小区构筑了“一委、两站、两会”党建新模式,以楼院为单位,规定党员都要承担服务工作,社区41位楼长、112位居民小组长大多也都交由党员担任,对社区重大工作进行讨论,实现了社区居民高度“自治”。

    2017年11月11日20时许,陈叶翠因病不幸去世。这位33岁就投身社区工作的“小巷总理”近30年来扎根社区,将最美好的青春韶华全部奉献给了社区居民。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记者:康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