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内首家“记住乡愁”农村博物馆开馆

17.08.2015  13:47

失地农民服务中心的“记住乡愁馆” 记者李鹏飞 摄

  打水的辘轳、做煎饼的鏊子、翻地的耙、运东西的独轮车……这些物品很多人都不认识,只有一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熟知。在历下区的雁翔苑小区,一处三四百平方米的农村民俗博物馆,将农村用过的工具、家庭生活用品等保留了下来,给那些因城市化进程而“上楼”的失地农民一处寄托乡愁的地方。

  16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姚家社区雁翔苑小区,在小区内的失地农民就业指导中心四楼,记者看到新建的农村民俗博物馆。

  一进博物馆,门口赫然写着“记住乡愁”四个大字,走进馆内,能看到不少农村老物件,有厨仓、生活、收货、姚家全家福和村史等展区。陈列物品里,有摊煎饼的鏊子、各式各样的拴马柱、原始熨斗、千层鞋底、芦花保暖鞋、老式梳妆台、木轮子的独轮推车,还有四四方方的储钱罐、打铁工具、纺织工具等。如果没有人介绍,不少物件记者都不知道是什么用途,更叫不上名字来。

  几名上了年纪的居民也来看,她们都曾经务农,对于展馆内的各式物件都了如指掌。看到耕地用的耙子,其中一位还比划起来耙子的用法。50多岁的居民王女士说,看着这些在农村时候用的老物件,感觉那些日子还在眼前。

  除了老物件,博物馆还用图画、雕塑等形式展示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场景,其中有女子织布、男子打绳的场景。东侧和北侧的走廊墙壁上,则是姚家村村史。

  姚家村村党委成员蒋峰介绍,雁翔苑小区是在姚家村老村旧址上新建的村民安置房,城市化进程中,原来的农民没有了土地,搬进楼房逐渐成为城市人,但对于农村生活的怀念和故土的思念并没有消失。

  “可能以后,这些农民的子孙再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些农具了,所以我们村建了一个农民博物馆,将这些逐渐消失的农村老物件集中起来进行展览。”蒋峰说,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博物馆取名“记住乡愁”,也是为了让这些失地农民对故土有个念想。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