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百岁老人讲述传奇经历 重庆轰炸多次死里逃生

18.05.2015  18:13


 

 济南102岁的穆泳娟老人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走过大半个中国,至今还保存着自己八九十年前的照片。 记者李鹏飞 摄

102岁的穆泳娟老人每天都读报 记者李鹏飞 摄

  【编者按】

  1904年,济南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城市自开商埠,迈出向现代城市转型的第一步。110多年来,济南经历过“五三惨案”的苦难,也经历过抗战时期的牺牲;有过开埠时的“敢闯敢试”,也有现在“济南梦”的精神支撑……时光流逝,转瞬百年。济南,正以新的面貌迎来更大的发展。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过往的亲历者,目睹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历史风云的变迁,或许他们的记忆片段略有模糊,但那些鲜活的细节却是见证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日起,本报推出“百岁老人——小人物·大记忆”系列文章,让我们通过这群百岁老人的讲述,重温济南百年路。

  【人物档案】穆泳娟,女,102岁,祖籍江苏无锡,现居历城区山大南路。1914年7月出生,毕业于上海私立持志大学。抗战时期逃亡至后方,经历过重庆大轰炸。1952年因工作调整来到济南。育有两男一女。

  山大南路20号院,一栋近20年的老楼里,住着一位平凡的百岁老人,满头银发,身体雍容,有着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她就是穆泳娟。1914年,她出生在一个从事纺织企业的大家庭中,父母早逝,在姑姑的帮助下,上海求学有成,毕业于上海私立持志大学。

  年轻时,她经历过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战火洗礼,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年轻人要爱国,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她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年轻人。穆泳娟与其爱人王绍曾是在战火中相知相恋,并相守一生,对爱情的忠贞让老人收获了美好的晚年。

  淞沪会战后一路向西逃亡离开南京不久就听到沦陷

  初见穆泳娟,老人起床不久还没洗漱。她先礼貌地示意记者坐下,然后便去了洗漱间“打扮”。在老人看来,没有“梳妆打扮”就见客,是对客人的不礼貌。老人除了身体发福、双耳失聪,并不显得多么苍老,说话时神采奕奕,举止间透着一股精气神。由于听不见,老人与记者交流通过题字板,见记者写下问题,她便回答。交流中,老人讲述最多的便是抗战时期的逃亡经历和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这是她一生最深刻的记忆。

  穆泳娟记忆中的逃亡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全面打响后,那时她正在江阴尚仁中学当英文代课教师。面对国家破亡,尚仁中学遣散了学生,学校教师集体一路向西开始踏上风雨飘摇的逃亡之路。“逃亡非常艰辛,当时沿路交通基本瘫痪,我们有车坐车、有船坐船,甚至步行。”穆泳娟说,他们一路沿常州、镇江西逃,日军则一路紧逼,时间非常紧迫,有时刚到一个地方,刚刚逃离的地方就被日军占领了。

  穆泳娟记得,当一行人到达南京时,那里一片凄凉,到处是难民和无序的军队。在南京等待期间遇到一位广东籍的国民党军官,悄悄告诉他们南京将失守,让他们赶紧离开。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便匆匆离开南京到达汉口,在汉口找到一条小船沿长江继续西行。“我们刚离开汉口,就听说南京沦陷了。”穆泳娟说,“相比南京30多万死难的同胞,我们是幸运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穆泳娟一行逃亡的路上,日军飞机天天追着逃难的难民狂轰滥炸,他们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有一次,一颗炸弹就在离他们百余米的地方爆炸,爆炸声吓得他们赶紧趴下。“一路上老百姓死伤无数,路边的死人和丢弃的行李到处都是。这一辈子,我都忘不了 当时的惨状。”穆泳娟声音低沉地说,在去重庆的船上,逃难的人心情沉重,气氛沉闷,一对逃亡的东北青年夫妇唱起几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顿时感染了 全船的人,悲壮的歌声和低沉的抽泣声缭绕在三峡江面上,“那是一种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重庆大轰炸多次死里逃生见过多位领导人印象深刻

  穆泳娟一路艰辛到达四川。为了生活,教师们开始自谋生路。她先后在重庆的中央助产学校和成都的中国制药厂,担任会计工作。

   在重庆时,穆泳娟经历了噩梦般的重庆大轰炸。“当时日军飞机日夜轮番来袭,一来就是十几架,四五架一字排开,炸弹、燃烧弹呼啸而至,每次都是尸横遍地, 残肢断臂惨不忍睹。”穆泳娟说,她几次死里逃生。回忆起重庆大轰炸,老人眼中充满悲愤,手指用力地攥着,身体微微颤抖。那时防空洞里的灰暗潮湿,正映衬着 老人此时的心情。讲起这些事,老人又哼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老人眼里冒着泪花,似乎回到了抗战时期背井离 乡的艰难岁月。

  “有一次逃生,我和郭沫若夫人躲在了同一个防空洞里,还看到郭沫若冒着日军的轰炸雇了滑竿将夫人接走。”她说,在国共合 作全面抗战期间,她曾经见到周恩来到单位拜访进步人士,周恩来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记得有一次聆听宋庆龄演讲,内容好像是宣传 抗战、倡导新生活运动。她们女士坐在第一排,当时宋庆龄身穿藏蓝色花边旗袍,仪态端庄、举止优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至今印象深刻。

  为 躲避日军的轰炸,她来到西昌。“去西昌主要靠步行,还要经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翻山越岭,行程12天。”穆泳娟说,沿途大多是原始森林和马帮小道,一路山 野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等野兽出没,路上虽有武装人员护送,但还是十分小心。他们曾经过一小镇,太阳刚刚落山,城门紧闭,百姓也紧闭门窗,如临大 敌,一问才知当夜有狼群经过。果然,半夜狼群呼啸,持续半小时之久,令人毛骨悚然。

  夫妻两人一同来济工作捐出黄金存款支援国家

   穆泳娟的丈夫王绍曾,生前是著名古文献学家,几年前去世。穆泳娟说,两人结识是在江阴尚仁中学,当时她是学校英文代课老师,而他是学校校长。那时,他们 还只是同事关系,直到逃亡到四川后,一同经历了战火的磨难和洗礼,“他为人正派,勤奋谨慎,他的品行吸引了我,我决定和他携手一生。我们一起经历了抗战、 内战和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走过来不容易。”

  1952年,因工作分配,夫妇二人来到济南,在山东省工学院图书馆工作。“那时候工资收入 都不高,还要养育三个子女,一斤豆腐分两顿吃,算是改善生活。老王嫌我管家太紧,我就交给他管,结果半个月钱就用完了,还得交给我管。”穆泳娟说,“我跟 老王几十年没有红过脸,无论多么困难。”他们的子女,大都靠穆泳娟管教,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出生于民族企业家家庭的她,有着强烈的爱 国情怀。在抗美援朝时,夫妇二人将家族企业股票的红利(约合当时黄金18两)捐出支援了前线,来到济南后,他们又将自己8万元存款拿出,支援国家建设。 “年轻人要爱国,到了哪里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穆泳娟说,“我这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战、内战,你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现在好了,我们的 祖国越来越强大。”目睹百年沧桑,穆泳娟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对济南最初的印象青石板路汩汩泉水

  “63年前,刚来济南时,泉城路还都是青石板路,散发着质朴的气息。”穆泳娟说,她现在住的地方,当时是郊区,周边都是土路和田地,可以清楚地看到洪楼大教堂。闵子骞墓四周生长着百年柏树,很是壮观,周边孩童们经常到柏树林里玩耍。

   老人对济南印象最深的是趵突泉。“第一次见到趵突泉,觉得很神奇,泉水能喷涌得如此壮观。”更奇特的是趵突泉里的青石板路上,汩汩泉水从石板的缝隙中往 外冒,光脚走在上面,凉爽舒畅。泉水周边的人家,每户都有一口两三米深的泉水井,夏天把西瓜“冰镇”在里面,吃起来又甜又脆。

  老人记忆中,当时济南最繁华的地段是火车站周边以及大观园商埠。“酒馆、杂货店、糖果糕点店等各类铺房全都有,偶尔我也和老王一起去逛逛,吃一些济南的特色小吃。”老人说完陷入安静,仿佛在回想当时大观园的繁华抑或是与丈夫一起的甜蜜。

  住在泉城半个多世纪,老人觉得济南在经济发展上进步很多,高楼崛起,城市扩张,人口越来越多,汽车也比以前多了太多。

  自得其乐与人为善每天坚持腹部运动

  晚年的穆泳娟,终于过上平淡祥和的生活,每天都会读书看报,闲暇时就和她的“玩伴”德国腊肠犬托尼说说话,“托尼非常懂事,晚上我们睡觉了,它就会守着门口看家。托尼很爱干净,每次出门都要带鞋套,不穿就不出门。”

  “要有自得其乐的精神”,这是穆泳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的生活态度。年轻时,穆泳娟因病耳聋,正是因此她更加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不钻牛角尖,这是老人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方式。“不要管着、干涉后辈,他们来看我,我高兴;不来看我,我落个清净。”

  如今,老人每天坚持锻炼二三十分钟,“我每天都会做腹部运动,用手按着腹部按顺逆时针的方向揉动。还有就是伸胳膊伸腿,多走动。生活要有规律,吃东西要有节制。”老人喜欢吃猪蹄、排骨,菜一般是家常菜,从不挑食。

  “不相信自己已是102岁的人,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也能跟着时代走。”穆泳娟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非常关心热点时事。按照老人的话说,就是不能停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