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些行业被老乡“包”轴承店九成是临西人开的
在省城, 老乡 “扎堆” 从事同一行业的现象并不少见。 像临西人的轴承、 福建人的茶叶和新化人的打印店, 都占据了本行业一半以上的 “份额” 。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他们还将产业向上下游扩展, 同时产业链上的企业也继续沿着人际关系聚集, 最终形成了一个地方的人把持一个产业的独特经济现象。
齐鲁晚报记者 王小蒙
轴承:
八十家轴承店, 九成是河北临西人开的
“今天这批货十点发到济宁的工厂。 ”在黄台五金市场, 一家写着轴承油封的店里, 河北临西人秦程刚 (化名) 一边交代着出货, 一边记录着发货的具体信息。
他的店是夫妻档, 一个负责看店进货, 另一个负责跑客户销货。 一年最多时销货量能达到六七十万, 这在同行当中处于中等水平。 如今, 他又租了一间写字楼注册了公司, 专做老客户的生意。2002年来到济南的秦程刚,做轴承销售已经十四年, 而这在济南的老乡圈里, 时间还不算长的。 “亲戚中有一家是1990年左右来济南的, 算是经营比较早的, 当时年发货量就到一百万了。 ”
秦程刚以前在老家做装修,结婚以后跟本家亲戚来济南做轴承。 “先在本家亲戚家店铺干了两个多月, 渐渐掌握了进货、发货, 区别货品真假好坏等, 后来就自己开起了一家店。 ”从亲戚那儿摸透了轴承销售的门路, 另开新店时, 亲戚则提供给他两万块钱货以示帮扶。“大家都是互相介绍, 一说在外面干得好, 村里的也都出来做了。 大家都是亲戚连着亲戚, 或一个村子的互相传来的。 ”
据秦程刚介绍, 目前济南起码有八十家轴承店, 其中九成是河北临西人开的, “这七十多家店, 我们修枣科村的人又得占到三分之一。 ”秦程刚说, 省城其余十家左右的店, 又以与临西相邻的聊城临清人居多, “尤其是烟店镇的比较集中。 ”
茶叶:
老济南爱喝的花茶
福建人卖得最多
国内有种说法, “十个卖茶人, 八个出福建” , 这在济南一点不算夸张。 济南市茶叶市场上, 遍布多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茶商和茶店, 其中至少有一半人来自福建。 他们从最初三百多人到如今已发展到三千 多 人 , 集 中 来 自 产 茶 区 闽东、 闽南、 闽北等地, 如福安、福鼎、 安溪、 武夷山一带。已经在济南从事茶叶生意20 多年的济南市福州商会会长廖先生, 以他亲身经历大致 描 述 了 济 南 市 的 茶 叶 “江湖” 。 原来在福鼎一家茶厂工作的廖先生, 1991年来到济南闯荡。 “当时妻子在供销社, 我俩是主动办理了停薪留职出来的, 出门做生意那时在家乡也是常态。 ”
廖先生记得, 当时在济南已经有两百多家茶叶店, 大都是小门头房, 仅有约30家规模大点的茶叶店, 其中福建人开的并不多。
“当时外地人不太好办理营业执照, 福建人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廖先生说, “过了三五年, 尤其是济南茶叶市场开了以后, 福建人才大批大批的过来, 每年得有几百人过来。 ”他介绍, 最初福建人批发广西种的茉莉花茶, 到张庄那边的土特产仓库交易, 慢慢聚集的人多了, 茶叶市场就建起来了。由于当时济南本地多倾向于茉莉花茶和安徽绿茶, 为了打开市场, 廖先生带着十多个老乡和亲戚, 一家家地推销福建绿茶。 “一箱八斤, 好点的五六十元一斤, 差点的二三十元, 都是从老家直接用货车拉过来。 先给店铺让他卖, 等卖出去了再给我结账。 ”廖先生说, 福建绿茶可以说是他最先打开济南市场的。
比廖先生更早来到济南的, 是现今在茶叶市场的东来茗茶一家, 专营当时济南人偏爱的茉莉花茶。 “1983年时公公在营市街那边, 后来转到北坦顺河街, 茶叶市场开了才过来。 ”店主王云珍说, 在济南现今至少三千家的茶叶销售商中, 福建人开的茶店就有近两千家。
打印:
7分钱廉价打印, 都是湖南新化人在干
在省城大学或商务楼群周边, 那些租价便宜的老式居 民 楼 或 待 拆 迁 的 小 平 房里, 甚至几间白铁皮搭起来的小板房里, 都能看见一些闪着霓虹、 写着 “打印七分、量大从优” 的广告牌。
进去就会发现, 一群老少混杂的人,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围着几台复印机和破 旧 二 手 电 脑 忙 得 晕 头 转向。 他们一边说着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一边利索地复印、 分拣或装订。
在山东大学各校区、 山东政法学院、 济南大学和长清大学城商业街周围, 都有上述低价打印的图文店。 浓重的口音标志着他们一个共同的身份, 都是来自湖南娄底市新化县。
“按每个大学周边四家来算, 在济南得有四十多所打印店是我们新化人开的。 ”新化人邹花说, 她在济南市山大北路经营一家湘妍图文店, 复印店是从父亲手里继承下来的,“这家店开了十几年了, 当时山大还没有建体育场和18号宿舍楼呢, 我们这店是济南最早开的低价复印店。 ”
邹花介绍, 这家复印店最早由舅舅开设, 后来转给她父亲, 父亲又把店给了她弟弟。 2010年, 她和丈夫刘超武一起来到济南, 复印店现在就由他们一家经营。 几年前, 她的店还只是在二楼, 如今她干脆把一楼的门面租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 与她的店离得不到十米, 二楼也被一个新化人盘下来开成了打印店。
宾馆:
10万元闯济南
曹县人开了一百多家
从天地仁和连锁酒店老板施建军身上, 或许能最清晰地梳理出老乡抱团打市场的脉络。
2003 年来到济南打拼的施建军, 第一家店开在匡山交通学院附近, 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一家小型宾馆, 有17间房,开起来大约花了10万块钱, 其中有一些还是找亲戚朋友凑的。 ”施建军说, 来济南半年后,他又开起了第二家店。
施建军是最早进入济南从事宾馆行业的曹县人之一。 当时恰逢政策放开, 税务、 工商登记、 消防等手续不再繁琐。 考虑到济南是省城, 从百货公司下岗的施建军, 来到济南后就选择了开宾馆。
他还带来了三十多个老乡。 “都是下岗职工, 在家也没什么事做, 我们曹县人就想着只要出力能挣钱就行。 ”他说,从2003 年到2008 年, 通过老乡、 朋友合伙的方式, 他先后开起来了三十多家店。 “我们只有三个人, 一人负责打扫卫生, 一人登记, 俩人每月六百。 我管账, 年底再把赚的钱平分。 ”施建军说, 到2009年的时候, 光曹县人在济南开的宾馆就有一百家店。 “军强宾馆的老板就是曹县人, 是他舅舅带他过来的。 ”
曹县人还一度做起了装配完宾馆再转租的生意, 不过施建军对此并不看好, 他后来看准趋势, 转型做起了商务连锁酒店。 “以前带的这帮人也能自食其力了, 就把这些店接过去了。 ”这些每家20到50个房间不等的宾馆, 此后因为拆迁或房租到期、 生意不好等种种原 因 , 有 的 已 经 退 出 宾 馆 行业, 有的则将三五家小型宾馆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连锁宾馆品牌。
“大家在寻求商机的时候,需要一些信息, 而熟人、 亲戚之间的信息往往是最容易获取的, 也是最可靠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说, 从交往上来看, 有一定地缘和血缘关系的更容易形成信任关系。
木工:
“安徽怀宁来的老乡, 几个饭店都坐不下”
来自安徽怀宁县的王中捍, 已经做了35 年木工, 专做装修也有十七八年了。 从16岁跟 着 姑 父 开 始 学 习 做 木 工 。“1980年初中毕业, 就学木工,我姑父大木小木都会做, 刚开始给他打下手, 学了三年才出师。 ”王中捍说, 以前只是上门给人家做家具或办公桌椅, 后来才转做装修。
王中捍跟随老乡和亲戚辗转去过武汉、 沈阳、 乌鲁木齐、北京、 邹城等地, 最后留在了济南。 “算起来在济南待了14 年了, 算是我们村比较早来到济南的。 ”王中捍说, 在济南扎下根后, 在自己的带动下, 三个叔叔和孩子们、 弟弟一家、 舅舅和姨家等三十多口人, 相继也来了济南。 “我们经常走动的这些人, 过生日请客五六桌都坐不下。 ”
而王中捍最初选择来济南, 也是因为有亲戚在这里。“叔叔家的弟弟在济南就是跟着我们老乡干, 那是他对象的表叔。 当时还用传呼机呢, 他就呼我过来跟他一起干。 ”1998年前后, 王中捍和老乡在北京做装修, 因为没有 “三证” , 有一次背着大行李包一下车就被抓了。 因为查得紧, 他在北京好一阵子没活干。 亲戚跟他说济南生意还不错, 他就在2001年也过来了。
“现在我们那村的, 还有隔壁好几个村子的, 98%都在外面干装修, 不是做木工就是油漆工。 ”王中捍与老乡们大都租住在一起, 十六里河、 北园大街沿线是他们主要的据点。
据王中捍介绍, 济南市场上的装修工以安徽、 江西、 四川等地的人为主, 仅怀宁县三桥镇几个村的老乡就有一千多人, “聚会的话几个饭店都坐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