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依托儒学原乡 打造文化圣地

28.07.2015  18:11

  “儒学原乡,文化圣地”是济宁市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今年以来,该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厚的儒家文化资源,通过完善儒学普及传承阵地,开展国学主题实践活动和创作精品剧目等,逐步构建起来覆盖全市、运转规范、服务有效、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在特色体验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50余名学童头戴纶巾,身着汉服,为老师奉上“十条腊肉”,老师双手接过,将腊肉恭敬地放在几案上,接着,学童们在师长的带领下,开始整理衣冠,随后,老师用朱砂在学童眉间点“聪明记”,谓之曰“朱砂启智”……7月21日,记者在济宁邹城两孟景区采访时,邂逅了一场独特的束脩礼表演。

  束脩礼,是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也就是拜师之礼。束脩,是捆在一起的十条干肉,是古时君臣、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古时,男子15岁入学,入学时须交束脩,以作为付给教师的酬金,所以“束脩”也常用于上学的代称,或作为年满15岁的代名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由此而发展演变成一种学校的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崇高风尚。

  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以孔孟文化为主的儒家文化独具特色。邹城市紧紧抓住国内外传统文化持续升温的重大机遇,深入研究古代入学礼、成人礼等礼仪制度,推出了束修礼、开笔礼、加冠礼、加笄仪式等特色体验活动,访圣怀古,读经习儒,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积淀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据了解,此次进行“束脩礼”仪式表演的是来自邹鲁礼乐团的少儿团成员。该少儿礼乐团现有成员60人左右,他们都是来自于邹城市各个小学的学生。 据邹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平介绍,随着邹城市传统文化“六进”活动的开展,作为其中“传统文化进学校”这一环节的重要内容,邹鲁少儿礼乐团将会走进邹城市各个中小学校进行礼乐文化表演。将邹鲁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工作从小学生抓起,以一个学生熏陶一个家庭。邹鲁少儿礼仪团团长米怀志告诉记者,这是首次举行束脩礼,通过让孩子参与其中,不仅能让他们学习到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更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尼山书院”、“乡村儒学讲堂”遍地开花

  “以前我要开着车满村拣,村里的垃圾箱形同虚设。现在,人们按时将垃圾打包入箱。”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正在村垃圾箱旁装车的村环境保洁工赵士新说,这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带来的变化。

  两年前,针对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的状况,济宁市开展了深入的专题调研,确定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的工作思路,聘请国内、省内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并在泗水县率先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授课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东野村就是最早开办“乡村儒学讲堂”的村庄之一。

  为了让更多群众听讲受益,泗水县顺势而为、抓点带面,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创办更多的“乡村儒学讲堂”,实施“全民教育工程”。不到两年,当地就办起“乡村儒学讲堂”36个,开课300余场次,听课群众达1.6万人次。

  依托“乡村儒学讲堂”,济宁市组织儒学讲师深入村居开展国学普及、道德教化、科普宣传等公益讲座,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截至今年6月底,济宁市共建成社区儒学讲堂91处、开展活动787期,乡村儒学讲堂812处、开展活动9513期,总服务57万余人次。

  据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申华荣介绍,今年,济宁市文广新局将精心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品牌,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社会公益文化阵地为依托,广泛组织开展以传播儒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镇、村层面,稳步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县级层面,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县级图书馆中全部建成“尼山书院”;市级层面,积极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这项品牌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公共文化有机衔接、巧妙融入,充分体现了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的独特性、历史性和人文性,力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建设的亮点。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成一抹亮色

  轻盈的舞步,灵活的身手,十几位农村妇女合着音乐的节拍,正在村里的老树林里跳舞。日前,记者走进汶上县郭楼镇郝营村时,被村里的“舞前十分钟”志愿服务活动深深吸引。而在跳舞之前的十分钟,领舞已给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夏季三伏天”生活常识课。

  郭楼镇宣传委员刘辉告诉记者,不要小看了这“舞前十分钟”,姐妹们在每天跳舞之前的几分钟里都会学到很多知识,谁有好的学习内容都可以与大家分享,这里也成了群众获取知识的“宝地儿”。“在这里人人都是宣讲员,宣讲的都是我们的文化志愿者。”刘辉说。

  这是济宁市文化志愿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市在深入实施免费开放、“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文化惠民工程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策划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了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围绕“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济宁大力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在城乡建设“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招募群众文化志愿者、规范业余群众文化队伍管理、开展文化惠民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在城区建设“市民大舞台”15处,各乡镇、村居建设“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2014年全年开展演出28153场,举办培训班74期、讲座54次。

  通过开展“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一大批系统内外的文化志愿者。今年,为进一步整合人才资源,促进全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联合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成立了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协会,登记注册了三类文化志愿者团队,分别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为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参与日常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文化志愿者辅导队”,主要人群是离岗和退休的老文化工作者和系统外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承担着日常科普讲座、培训任务;“文化志愿者学生队”,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参与大型活动的公共文化宣传服务。目前,这些文化志愿者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方面已经成为主力军,为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全面、广泛的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