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再创佳绩

02.04.2015  16:54

          自开展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以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省科技厅大力支持和市创新委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济宁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六大创新工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惠普、中兴通讯、甲骨文等一批高端信息产业项目在济宁市落地;如意集团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济宁市国家级工研中心零的突破;济宁农高区被批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济宁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双试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称号;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被评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邹城大学科技园、济宁高新创达公司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制定出台新能源行业、新信息行业、医药行业3年升级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深入推进“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继惠普项目落户之后,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中科智造信息产业园、软通动力信息产业生态圈等一批高端信息产业项目集群式落户济宁市,150家IT企业跟踪入驻,信息产业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2014年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分别达到27.6%和3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70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研究制定《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点打造八大服务行业。2014年完成增加值1444.2亿元、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主辅业务分离列统企业1320家、居全省首位。农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115.8亿斤、实现“十一连增”,新扩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93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7家、家庭农场431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0.5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7%。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积极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了曲阜国学培训、汶上佛教文化、嘉祥石雕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山东儒源文化发展集团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11家,在全省位居前列。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深入实施“331”企业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产业链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抱团发展”,引导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石墨烯、食用菌繁育推一体化、生物基聚酰胺等一批联盟快速成长,企业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7项,争取资金达1.49亿元。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到60亿元,占GDP 比重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1.55%。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发展。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开展高校专家济宁行活动,引导企业设立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带动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整体提升。截止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577家,院士工作站51家、进站院士达到68位。知识产权创造力度加大。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专利申请提升专利质量的若干意见》、《济宁市专利创造资助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发明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4年共申请发明专利1550件,其中授权317件;申请PCT国际专利35件,数量居全省第六位。截止目前,拥有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0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企业1家,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9家,山东名牌产品199个,山东省服务名牌达到45个,驰名商标3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5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7件、总数保持全省第2位。
          三、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济宁国家高新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惠普、甲骨文、文思海辉、软通动力等知名IT企业先后落户,创意大厦聚集工业设计、影视动漫、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一大批企业,“济宁硅谷”呼之欲出。抓住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契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新材料、光电信息等产业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布局70个产业链项目,新设立企业1601户,56家规模企业保持30%以上增长,形成了转型发展的“热效应”。开发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开发区向绿色、环保节能型园区发展,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层次较高、具备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经济开发区和专业经济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全力支持兖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金乡开发区、曲阜开发区、邹城工业园区3家园区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认定济宁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园区4家。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比上年度平均上升10个位次,兖州工业园区、邹城开发区两家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全力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前,兖州核心区已建成华美现代农业、兴隆高档花卉展示交易、中国农机城农机交易大市场等10个项目,公共组培车间、智能实验温室、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三个一期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任城核心区正建设中国法桐研究院、林下经济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两核心区建设进展迅速。
          四、高端人才持续集聚发展。以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2014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984人,其中引进国内人才2625人、海外人才359人。实施第四批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确定人选23名,新入选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新引进10名省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新增4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和15名省突贡专家、来鲁创业人选等其他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历年最好成绩。分别有1人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和2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积极培育本土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企业家境外专题培训,组织28名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分别到德国、荷兰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引才用才意识。积极争取2014年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济宁入围人才达40名,其中创业类17名、服务类12名、创新类11名。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设立“特聘专家岗”,新选聘第三批“特聘专家”70名。健全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市级以上高层人才特别是“千人计划”专家和“泰山学者”开展“六个一”服务,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不同阶段都能享受便捷的服务。积极兑现人才政策,为市属629名引进人才兑现政策资金357.5万元,为市级以上高层次专家发放津贴105万元。
          五、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制定出台《济宁市科技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省科学院济宁分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四个专业科技平台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分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鲁南工研院着力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总数达到17个,其中6个团队实现产业化,已累计销售收入9800余万元,石墨烯材料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不断拓展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2014年,上报备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73项,获得国家技术市场金桥奖2项,省技术市场金桥奖15项。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792项,实现技术交易额8.15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总数达到3家,新增孵化器面积达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余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注册会员达292家,入网共享设备534台(套),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企业达800余次。
          六、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出台《关于改进济宁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意见》和《济宁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和推荐工作管理办法》,增设了市科技合作奖和市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制订了奖励标准,增加了奖励额度,规范了奖励程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完善科技金融中心服务功能,引进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风投、担保、中介等16家机构入驻,打造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金融宣传和培训,举办知识产权、股权质押及“新三板”挂牌培训班4期。启动“金融套餐”计划,协调凯赛生物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银行贷款授信额度2亿元。截至目前,科技金融合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专业投资机构分别达到14家、6家、24家。举办各类重大活动宣传科技创新。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资源进县区、创新驱动促发展”、创新创业大赛、“全球化的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企业高管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实务、技术合同登记等各类创新培训38次,累计培训人员5000余人,发放各类科技资料2万余份,扩大了科技影响力,提高社会对科技的关注度,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