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济宁文艺院团改革路径探析

24.09.2015  16:39

  烟雾袅袅,荷叶翠绿,“红荷”如少女娇艳。9月4日,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舞台化身荷塘,杂技演员精湛的表演,引来客人们毫不吝啬的十余次掌声,其中就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晚展演的8个地方特色节目,都是济宁演艺集团新近创作的。

  在文艺院团改革步入“深水区”,很多地方院团迷茫不思前路,甚至因改制引发大量矛盾的状况下,济宁已经摸索出一条既抓精品、又惠民生,既深化创新投身市场、又坚持公共服务做好惠民演出的双轨制改革路径。

   “改革”带来创作繁荣

  9月1日到3日,一个年轻人鲜有耳闻的传统剧种——山东梆子剧在济宁一下火透了半边天。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济宁演艺集团下属的梆子剧团以运河儒商的抗日义举为主线,结合本地百年老店玉堂酱园的史实,创作现代梆子剧《河都老店》,取得良好效果。

  新剧目的创作,尤其是精品创作,一直是检验文艺院团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演艺主体安身立命的根本。

  “随着市场化的到来和受众群体的变迁,老体制下的剧目创作举步维艰。”济宁演艺集团总经理孔凡涛坦言,脱离市场和群众,让国有院团丧失了紧跟时代步伐的创作驱动力,也直接导致了演艺市场的低迷。

  创编新剧是闯市场的“敲门转”,而新剧只有接足了地气才会有观众。济宁选择在第一时间转企改制,将院团投放市场寻找创作“氧气”;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扶持创新,实施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设立专业艺术创作专项资金,奖励精品创作,让院团创作彻底告别了“等、靠、要”的时代。

  “改革”带来创作繁荣。2013年10月,由济宁演艺集团打造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荣获十艺节“文华奖”,

  此后又在中国豫剧节上夺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两项大奖,全国巡回演出期间更是场场爆满。

  “产品必须瞄向市场,将演出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通过竞争保持院团的活力。”孔凡涛说,济宁演艺集团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内依托传统剧种和表演形式创出《圣水河的月亮》、《我家就在岸上住》、《青花鼓韵——蹬鼓》等大奖作品,正是得益于作品融贯了精品意识和市场属性,兼具了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顺应了时代对演艺作品的新诉求。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前在电视上看《包青天》、《对花枪》,今天在咱家门口就能看了,还是免费的!”9月11日上午,在任城区南张街道军南村“千场大戏进农村”活动现场,“老戏迷”张东海乐得直拍大腿。

  好剧新剧再多,老百姓看不到就是个空赚吆喝的假摆设。今年,济宁市继续将“千场大戏进农村”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年内将上演不少于1800场下乡惠民演出。其中,济宁演艺集团下属的3个专业院年内演出场次不少于200场。政府采用“政府买单、村负责人签字、镇政府盖章”的三级核算、考核机制,变“养人”为“养事业”,实现了政府财政部门给予统筹拨付。

  “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济宁演艺事业,一方面,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体现其企业职能;另一方面,需肩负起舆论引导、精神塑造等诸多社会职能。”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孙爱民表示,不论怎么改都得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所有下乡、公演剧目都是经过仔细甄选的,从以弘扬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山东琴书《农家春》,到弘扬孝贤文化的《家有贤媳》,剧目选材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让文艺演出从单纯的表演上升为具有教育职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载体。

  在“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市民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中,济宁演艺集团充分发挥了文化阵地作用,其中,形式创新是一大特色。在很多村镇的下乡演出过程中,集团各院团采取“菜单式”的演出方式,村民点戏演员唱,效果突出,反响强烈,很多百姓要求加演。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在去年全省文化生活满意度随机调查中,济宁的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公益演出项目也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被政府列为常态化的推进工程。

   啃硬骨头还要靠市场

  在风景如画的韩国济州岛,一整套包括蹬鼓、爬杆、钻圈在内的杂技剧近来成了游客旅游打卡的必看表演,可很多人不知道,这套一演就是一年半的常驻剧目并非韩国的“土特产”,全部是由济宁演艺集团旗下的杂技团编排演出的。近年来,济宁演艺集团的市场化运作越来越深入,不仅成为杭州金海岸等国内知名剧院的常客,更频频扎根国外剧场,掀起了一阵济宁演艺旋风。

  “好的市场运作让文艺院团焕发出了新的发展活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自我发展比改革更艰巨。”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昌文说,院团转企改制,被视作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涉及面广,影响量大,更牵涉数量众多文化人的身份之变,用非市场的手段处理十分困难。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手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院团如何充分发挥新的主体能动性、寻求自我发展,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实现自我精进,济宁演艺集团首先做的是整合以场馆为代表的演艺资源。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下属的运河音乐厅和声远舞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级改造,提升了承接大型演出、重要会议的能力,实现了场馆的科学、有效运营。另一方面利用好场馆,利用各种节庆假期推出戏曲季、周末电影季、儿童剧场等多种演出活动形式,探索更有效的市场化演出形式。2015年上半年,改制后3的个子公司演出创收219.8万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

  演出越丰富,演员的收入越高,也使人才的培养和深造成为院团长远发展的要件。对此,济宁演艺集团积极推荐文艺人才参加高层次研修班等活动,举办培训班、采风、汇演等,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辅导,为提升文艺人才专业素养、加强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