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社会恰需身体力行精神

18.09.2014  10:00

        摘    要:网上网下一众人等或惊愕或惋惜或愤怒,一时间口水、板砖、质疑齐飞,很多人一看标题就不假思索地加以评判,对学生睡觉行为的关注远大于吴老所做报告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必过多责怪学生的思想觉悟低,也不必苛责组织方的生拉硬派,怪就怪我们太浮躁了。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上,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后排一些学生在桌上睡去(综合媒体报道)。

  在这则新闻里,几大能吸引眼球的要素齐全:德高望重的泰斗级学者、国家未来的栋梁、肃穆的演讲地点、高大上的演讲题目,更耐人寻味的则是院士和听众之间的对比,如此想不引起轰动都难。尤其是新闻中说,吴老2012年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在台上的时间不过5分钟,而为这场报告在台上站了35分钟。院士讲得辛苦,少数听者“睡对报告”固然不礼貌,但反映的问题却发人深思。

  网上网下一众人等或惊愕或惋惜或愤怒,一时间口水、板砖、质疑齐飞,很多人一看标题就不假思索地加以评判,对学生睡觉行为的关注远大于吴老所做报告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那么,吴老到底站着讲了什么?从网上找来报告原文,大约3800字,吴老站立35分钟讲完,殊为不易;读完全文,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人生选择”部分和对当下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认识,不仅不枯燥,反而相当接地气。事后,吴老淡然回应,“站着讲可以精神一点,我还有力气站。”这种做学问做人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的泰斗级学者,这样言辞恳切的演讲稿,为什么没有引起少数学生的共鸣?如果非要找原因,我宁愿相信打瞌睡者是被社会浮躁病所传染,而不是吴老报告内容过于高大上,不对青年学生的胃口。所以,不必过多责怪学生的思想觉悟低,也不必苛责组织方的生拉硬派,怪就怪我们太浮躁了,没有耐着性子坚持听完报告,汲取精神食粮;没有求知欲望去研读报告原文,没有了解事情原委,就急于下结论。

  当下,社会对成功、对物质、对成绩的渴求近似于狂热,而且在教育、经济等诸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到个人对职场秘笈、公考秘笈之类成功捷径的热捧,大到地方对经济数据、官方政绩的浮夸,无不反映了一种浮躁的社会通病,归结于一点就是功利化的追求所致。

  回归这场报告,《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传递的是精神财富,为何种目的立志,又怎样坚持,说到底离不开身体力行、脚踏实地,而这恰恰是浮躁社会最为缺乏的动力。年轻人渴望出名、成功,以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却又不切实际地幻想把志向、抱负的实现通过捷径转化。有些人“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经不住名利场的诱惑、冲击,抛弃了曾经的坚持,急于将学识变现,教育领域时现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地方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城市形象本没有错,却忘了为什么出发,饶是数据光鲜,也掩盖不了民生短板。因此,身体力行不仅是馈赠给青年学生做学问、求成功的“秘诀”,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治愈社会浮躁病的良方。

  于此而言,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拾起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的精神,转化为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并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作者:罗晓飞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