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陆海统筹”试验田

03.06.2016  12:09

      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即将迎来两周岁生日。两年来,新区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和园区集聚、政策叠加的创新开放优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先行先试”答卷。

      “目前已发展形成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六大支柱产业,正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旅游度假等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影视产业、港口贸易、军民结合等六大特色产业。”近日,新区副区长李红兵在观摩途中向记者介绍。

      这块海洋经济“陆海统筹”发展的试验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改革先行,释放发展活力

      2015年,新区完成生产总值2600亿元,位居国家级新区第三位;完成海洋生产总值714亿元,增长19.5%,占生产总值的27.6%……新区的成绩单离不开88项改革试点工作。

      按照“新区大整合、功能区扁平化、基层强治理”的思路,将15个功能区和板块整合为10大功能区,制定出台了支持保障各大功能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赋予各大功能区173项新区管理权限,形成了功能区与街镇融合发展的新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为新区的发展松了绑,释放了活力。不断向功能区放权,增强了功能区的自主性。”李红兵说。

      改革之前的工商登记制度中,前置审批和一址一照两项规定,增加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为此,新区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建立健全负面清单、政策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实行商事登记“三证合一”和“直接受理、即办即批”的高效登记管理模式,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精简49.5%。

      记者了解到,过去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工商营业执照3个证要分开办,至少得1—3个月,现在3天就能办完。

      针对“目前城市用地管理模式相对单一,一宗土地只能建一类建筑”这一困扰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新区从根源入手,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点对点解决。

      “我们创新规划土地管理机制,在全国首推城建‘混合用地’模式,率先实行规划管理公告许可,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1年以上。”李红兵介绍说,新区大力推行“绿强度”、“一地多用”、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存量土地退出等机制,完成全国网上海域使用权公开招拍挂“第一拍”。

      总投资约500亿元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项目就是“一地多用”机制的受益者。该项目规划了国际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会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会展配套商务中心、国际海滨医疗养生中心、国际海滨旅游购物中心、海滨森林公园运动中心、高铁新技术研发中心“八大中心”。

      同时,新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加快金融开放创新,积极筹建黄海银行、西海岸发展银行,规划建设了西海岸金融街、财富岛,设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国银行青岛西海岸分行挂牌营业,中韩人民币跨境贷款业务正式开办,全区新增金融机构18家,挂牌上市企业达到88家。

      4月6日,董家口经济区理事会正式成立,开始正式运行“理事会+管委会”管理体制新模式,这意味着新区在改革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方面再迈新台阶。

蓝色引领,助推转型升级

      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瞄准蓝高新,加快转调创,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和结构水平,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7.6%。

      “这也符合国家对新区‘一个主题、两项使命’的功能定位。”李红兵告诉记者,“一个主题”,即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两项使命”,即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董家口港累计建成泊位26个,成为全国首个具备40万吨级矿船直靠能力的港口,创造了矿石接卸“董家口效率”,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港口配套的散货运输廊道全长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码头廊道。”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新区还获批全国家电电子和船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克瓦纳海工设计投入运营、中船重工装备研究院正式落户标志着船舶海工产业走向产业高端取得重大突破;成立国内首家“工业4.0”推动联盟,率先建设“工业4.0”产业提升示范区。

      “我们突出蓝色引领,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逐步形成产业体系,带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青岛市蓝办产业发展处处长鲍梅介绍说,总投资50亿元的航空旅游生态园项目正式启动引领通用航空产业迅速崛起;惠普软件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国际数字娱乐港等高端项目落户为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了新引擎;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标志着国家级海洋新材料产业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全国海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活性物质实验室。

      除此之外,新区集聚哈工程青岛船舶研究院等94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型现地教学基地落户;现代农业示范区引进绿色硅谷、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18个高端项目,蓝莓、茶叶、食用菌、海水养殖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成功举办了青岛国际蓝莓节、中国茶叶科技年会等活动,海青镇和宝山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一村一品示范镇”;游艇邮轮、港口贸易等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突出。

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要以高科技为强有力支撑。

      “对此我们深有感知。”李红兵介绍说,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四创”。重点推进海洋基础科研、提升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孵化与企业培育、创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四大科技领域建设,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

      针对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新区提出搭建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建成国际海洋人才港、国际海洋信息港和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制定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三年行动纲要,深入实施深蓝、千帆等科技创新计划,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国际大学创新联盟落户,20个众创空间投入使用,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工程青岛船舶研究院等30余个高校院所在谈在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规划建设了300万平方米的海洋科技孵化器,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个。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船舶科技园)致力于打造集海洋工程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及高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特色科技园区。“重点引进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达28家,三体超高速船、多功能水下无人潜航器(UUV)、高技术船舶舱室环境工程等项目在国内军用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凸显海洋特色园区集聚效应,新区规划建设了“十大海洋特色园区”,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洋科技研发教育基地等市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海洋科研、装备制造、水产养殖等项目快速集聚。以园区为依托,集聚中船重工702所、电子41所等科研院所180余家,其中“国字号”、“海字头”科研机构20余家。

      新区成立两年来,海洋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对名牌高校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逐渐成为各大名高校的“新磁场”。

    “我们先后出台30条人才扶持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李红兵介绍说,新区“美国引才引智工作站”在美国硅谷揭牌,搭建起中美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和对接的“空中走廊”。全区拥有各类人才37.9万人,其中驻区院士及项目合作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人,获批全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引进“泰山学者”40人,其中,明月海藻、聚大洋等3个泰山学者人才团队项目获省区域战略专项资金扶持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