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还生态济南自然之美

19.10.2015  11:28

  10月17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全省城建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会议期间,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被屡屡提及。当前,汛期强降雨时的内涝窘境,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变化的基础设施,有限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样的“城市病”在不同的城市重复上演,破题“城市病”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10月18日上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门组织与会人员现场观摩济南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建设工作,将我市诸多先进理念措施向省内其他兄弟城市推广。因地制宜增加“海绵”设施的二环南路,巧妙实现“渗滞蓄净用排”六字原则于一体的历阳湖,将“海绵体”与公园景观融洽结合的千佛山公园、卧虎山公园,先进化程度位列全国第一的二环西路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实时监测扬尘、及时洒水降尘的绿地西河片区项目,凝聚着济南城市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的各项示范工程让与会各方叹为观止,得到大家的一致点赞。

  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慢下来,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规划。而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的“城市病”解决方案,便是经过慢思考所得出的有益结果。近年来,济南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在水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坚持“治污、治河、治洪、治水、治景、治脏”六位一体的系统性规模化推进战略,进一步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增加绿色生态系统。在统筹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同时,该局科学总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经验,并初步拟定了管廊建设的未来规划,进一步与未来城市接轨。这些先进理念的落地生根,必将为城市“血管”疏通经脉,勾亮城市“微笑曲线”,助力我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目标的实现。

   创新推动 激活生态圈

  自去年起,海绵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在国内频频出现。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今年初,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部署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正式推广这种科学、可持续的建设理念。

  今年初,济南经过初选入围和竞争性评审,以第二名的好成绩从全国3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而这与我市近年来相继积极创建生态城市、试点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等活动,并取得显著效益密不可分。记者从市市政公用事业局采访了解到,我市通过实施“治污、治脏、治河、治洪、治水、治景”战略,投资100余亿元综合整治了小清河、腊山河、护城河;按照“分系统治理与上游优先、污水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并重、优先完善与改造既有分散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原则,投资20亿元建设雨污水管网370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5座;开展了城市绿荫行动,加大了绿化造林、裸露山体治理及山体公园建设;围绕“市民饮用优质地下水、名泉常年喷涌良好、城市供水安全运行、降低制水供水成本”四个目标,投资7亿元启动了五库连通、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及泉水先观后用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逐年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也为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主席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济南保护和恢复泉城特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好机遇。目前,我市仍存在泉水枯竭、积水内涝、水源不足、水质污染四大问题。想要解决保泉与供水的突出矛盾,消除北部低洼易涝问题,让饮水与保泉并存,告别雨水污染及合流管道溢流污染,这些都需要打造海绵城市。

  按照“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示范性以及可实施、可持续性”的原则,济南选定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总面积39平方公里,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主要实施小区综合提升、公园绿地建设、透水路面改造、河道整治、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危旧管网改造等43项整治项目。全面建成后,我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25%,供水管网漏失率低于10%,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不低于60%,为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工程带动 充实海绵体

  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大规模启动开来,总体工程分为六大系统同步推进。按照试点区域全面统筹建设为重点、为引擎,示范带动推广区乃至全市范围的要求,在建区域或项目能调整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立即调整,纳入项目验收内容;新建区域或项目从规划策划起全面统筹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旧城更新区域或项目因地制宜全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把济南市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经过半年时间的谋划建设,由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具体实施的城区水系、道路交通、能力建设三大系统项目中,不少子项已率先建设完成,成效显著,对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内河水系: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主要实施南水北调济南市区续建配套工程卧虎山水库供水线路改造工程(五库连通工程)、卧虎山水库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水库增容工程)及上游三川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龙脊河项目、兴隆流域片区综合治理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提高水库及河道调蓄能力,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项目总投资6.9亿元。截至目前,五库连通工程完成投资1.47亿元(总投资2.47亿元),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的59%;锦云川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的55%,锦绣川、锦阳川河道治理工程正进行设计调整,年底前基本完工。作为城市海绵体的源头,卧虎山水库正在实施扩库增容工程和供水线路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底前可以完工,使水库蓄水能力增加900万立方米。未来长江水将通过管道进入卧虎山水库,然后通过五库连通工程向市区河道补水,达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城区水系:生态净化造景保泉按照“治污、治脏、治河、治洪、治水、治景”原则,城区水系生态循环之景初现。西圩子壕河系的历阳湖,正是城区水系六位一体治理的缩影。它是利用大明湖的弃水,经过三级泵站加压,抽取到历阳大街河道内,经综合整治形成的自然景观。历阳湖实现雨水调蓄量6.5万立方米,为泉水持续喷涌提供了源源动力。除西圩子壕河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外,试点区域内还主要实施大明湖兴隆片区渗漏区恢复工程、城区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大明湖及护城河水质保护工程、趵突泉泉水先观后用工程等,合计17项(42子项),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河道、道路渗漏调蓄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河道水体景观。项目总投资44.7亿元,总体进程已完成近半。

  园林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园林绿地方面,试点区域内主要实施英雄山、泉城公园等多功能雨水调蓄利用工程,千佛山、佛慧山等景区雨水增渗收集利用工程等4项(37子项)工程项目,总面积约1428公顷,进一步增强山体雨水渗蓄用功能,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功能。项目总投资2.75亿元。目前,千佛山、英雄山、旅游路、济大路等海绵城市园林绿地工程建设已启动,建设下沉式绿地2.2万平方米,完成透水铺装2.5万平方米,砌筑水平阶2000立方米、挡土墙3000余米,并因地制宜建成多处渗水井、渗透塘及蓄水池。

   道路交通:还绿于民人水和谐

  二环南路,完成山东大学蓄水坝坝体建设、英雄山路至扳倒井段门洞式路沿石安装,并对具备条件路段铺设透水人行道,建设中央绿化带30000平方米,蓄水坝河道护坡绿化7500平方米,植草沟绿化1200平方米;旅游路西段,打造我市首条沥青快车道,并建设下沉式绿化带、开口路沿石等海绵设施。

  按照计划,试点区域内7个工程项目通过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增大地表渗入量,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试点区域外的旅游路东段、凤凰路、纬十二路道路工程也按照海绵城市相关建设内容设计施工。尤其是凤凰路北段,2.24公里路段因地制宜建设八大“海绵宝宝”,包括齿状沿石、旱溪、生态水塘、PP蓄水模块、溢流井、植草沟等,还建成一处1300多平方米的雨水公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超75%,全年可留住9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48个游泳池的水量。

   建筑小区:留住雨水调蓄自如

  试点区域内,将有300个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进行“海绵”改造升级,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提高雨水收集与调蓄能力,减少道路小区雨水径流外排量,总投资约8亿元。

  目前,300个建筑小区已完成摸底调研,确定将“舜玉花园”、“兴隆山庄片区”、“联大集团宿舍”等既有小区以及“国华经典”、“佛山静苑”、“融汇爱都”、“沐春家园”等在建小区作为建筑小区改造试点项目。

   能力建设:大数据指导科学供排水

  海绵城市能力建设方面,将实施地下水补给水力模型研究课题、城市水系统监管预警业务化平台研究及示范项目、水生态文明试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防汛应急监测预警系统4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99亿元,可达到城市水系统险情预报预警、水情综合预报、水量综合调度、突发事件应对有效的效果。

  目前,我市已建成供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供水水质的实时监控。城市水系统监管预警业务化平台将在其基础上增加排水监测,为政府防治排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措施驱动 扮靓自然城

  济南建设海绵城市,要缓解城市内涝、减缓道路行洪等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更要解决济南保泉、水资源短缺、生态涵养问题,从而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特色水圈,确保泉城之水永续“涌动”,永葆泉水生机活力,确保城市生命年轮永久延续。市市政公用事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实现以下四大目标:促渗保泉,年地下水补给量由现状326万立方米达到647万立方米,城市绿地率由34.8%突破37%;洪涝控制,排水设施防洪标准由现状0.5至2年一遇达到3至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由现状5至10年一遇增至50年一遇,河道防洪标准由现状20至100年一遇增至50至100年一遇;资源回用,雨水资源利用率由现状不足5%变为不低于25%,再生水回用率由现状不足20%变为不低于30%;污染控制,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消减率由现状不超过10%变为不低于60%。按照大明湖兴隆试点区域2017年4月底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建设要求,我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任组长,两位分管市长、市政府秘书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同时,成立八大项目部、六个职能组,并建立横向推进以项目部为主体,纵向突破以办公室职能组为重点的矩阵式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决策指挥、重点调度、攻坚破难的指挥调度与管理体系,建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力“助推器”。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指挥调度项目建设进程外,各系统各子项全部实行挂图作战,分为谋划策划、设计立项、谈判招标、签订合同、开工建设、施工过半、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绩效考评9个阶段,并标注进度情况、完成时间节点及距离竣工验收的倒计时,全程督促工程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济南从财政收入中专门拿出专项资金,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同时,加大市场运作力度,采取PPP模式着力解决资金筹措难题。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其相关的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已编制或修编完成。而各项技术导则的编制,则将为各项目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下一步,济南还将62平方公里的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作为推广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预计到2020年,济南将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试点区不低于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7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届时,济南将初步建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通过“地下天然水库”实现“地下水银行”的“存、贷”循环,为实现“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道路“海绵”缩影

  你知道市政道路建设中有哪些海绵家族成员吗?旱溪、生态水塘等独具匠心的海绵措施,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海绵童话世界”。

   透水绿道——渗

  我是会喝水的道路,给我一瓶水,不到5秒就能全喝完,大雨、小雨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我喝的水可没自己用,都送给下面的土壤了,她还会转送给小草、小树。

   植草沟——渗、蓄、排

  我有隐身本领,不太容易被发现吧,到了下雨的时候你就能很快找到我啦。周边来不及渗的雨水会流到我身上,我一边渗一边蓄,同时还会把水流往下游转运呢。

   生态水塘——渗、蓄

  我一般都在下游,植草沟送过来的水我就全收了。我这里有芦苇、菖蒲、水生鸢尾等植物兄弟,他们都是喜欢水的,即便没水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力也还挺顽强的。告诉你个秘密,为了让水快点下渗,我底下加了一层碎石,即可促渗又可蓄水。

   下沉式绿化带——渗、滞、蓄、净、用、排

  进水:齿状沿石兄弟收进来的雨水,通过我的一些巧妙机关,实现了净、渗、滞、蓄、用、排的功能。我的顶面比原来的绿化带要低,在齿状沿石进水位置我特意铺设了炉渣或碎石层,不仅有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而且还跟底层的促渗碎石层连通,加快了水的下渗速度。为了多滞留一些雨水,我在每个出水口下游设置了小的木桩水坝。

  出水:水满了以后,通过齿状沿石把多余的水排到城市雨水系统。为了不污染下游水体,出水的地方我也是铺了碎石层进行过滤。我、齿状沿石、雨水井可是联袂实现海绵功能的一个大系统,缺一不可哦。

   溢流井——渗、净、排

  小草、小树喝不了的水,由我来送到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里。为了不让杂物混入污染下游水体,我可是加了滤筐的。而且我的身上有好多小孔,在水排走之前,我也是能留多留。

   齿状沿石——收、排

  我长得比较奇怪,主要是下雨时快车道的雨水能通过我进入绿化带。绿化带水满了,我还负责让多余的水流到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不要以为所有齿状沿石都是一样的,进水口是我,出水口可是我弟弟,他的齿比我短一点点哦。

   PP蓄水模块——渗、蓄

  我就是埋藏在地下的一块大“海绵”,因为我的孔隙率超过90%,我的身体里到处是存水的通道。小草小树来不及喝的水,渗到地下就由我先保存着,留给他们慢慢喝,这叫下雨存蓄,不下雨缓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