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沂源县“精准扶持”激活群众文化

09.01.2016  12:13

  地道的吕剧、鲁西梆子唱调,热闹的快板书表演,欢快的广场舞蹈……近日,在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张家石沟村举办的元旦晚会上,民间艺术团和附近的村民们展示了各自的拿手绝活儿。这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有个特殊的由头——一个全新的文化小广场在该村落成,音响等舞台设备由沂源县文化出版局为其配备齐全。

  地处山东省淄博市最南端的沂源县有633个行政村50多万人口,其中,贫困村占到150个。这样一个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城,面临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与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矛盾,应该如何引导?以点带面、精准扶持,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找到的一条解决路径。

  目前,沂源县已建成像张家石沟村一样的文化小广场643个,实现该县行政村全覆盖。这些紧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齐备齐全,活动场地开阔,能承载演出、文艺培训等多种功能。

  沂源县文化出版局局长张寿玉坦言,广场舞近一年来的火爆发展、基层群众对该项目的认可,是催生当地在每村建一处文化小广场的动因。然而,一个成型的文化小广场要花费2万元至3万元,若想实现村村覆盖的目标,这笔不小的开销从哪里来?“2015年,全县可用于该项目的资金130余万元,我们实施‘以奖代补’投入机制,与各镇村算了一笔账,小广场若当年建好则给予奖励,并作为干部考核中的加分项目。由此,调动各镇村‘化缘’找资金,带动投入逾千万元。”张寿玉介绍,按“谁建得好扶持谁”的原则,沂源县还为部分电子阅览室配备了共计146台电脑,为246个村阅览室更新了图书资源,同时,不少村镇、社区更新了办公场所,一些特色文化墙也得以修建。

  有了设施、场地,如何用好?1月6日,在沂源县历山街道办西沙沟村,广场舞指导员、沂源县文化馆副馆长孙芝俊与几十名村民早早来到村文化广场活动。在她的指导下,村民们正跟着《四德歌》、《中国喜事》等音乐旋律欢快地跳起自编的舞蹈。“村民有条件的可以上网学习,需要指导时可随时联系指导员,我们保证每月到每个行政村至少辅导一次。”孙芝俊介绍,广场舞培训先由县文化馆的业务骨干“包村”辅导,通过“一带多”方式,逐步扩大指导队伍。目前,沂源县有建档的广场舞指导员1000多人。

  在鼓励、引导、规范新的文艺活动的同时,对于传统项目,沂源县采取同步扶持的举措。鲁西梆子是当地特有的古老剧种,据老艺人介绍,该剧种有300余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仍有《刘龙四访》、《双凤告》、《五凤岭》等60多出剧目流传。为了让这个剧种在民间一直传唱下去,2015年10月,鲁村镇张家石沟村鲁西梆子剧团挂牌成立。“过去,我们唱戏图个自娱自乐,但组团以后,组织上为我们配备了舞台设备、辅导老师,我们不仅要使剧目传下去,还要带动周围群众参与进来。”该团团长翟慎福说。据介绍,短短两个多月,张家石沟鲁西梆子剧团已发展了演员26名,为附近居民演出5场,节目不仅有传统戏选段,还有新编排的小节目。

  “沂源县现有95支民间剧团,若在每个镇培植一个像鲁西梆子剧团这样的活跃团队,从而带动更多的民间剧团涌现,可解决沂源县文化建设中的大事。”张寿玉坦言,为让不同乡镇的民间业余队伍相互促进,对在演出中有作为并广受百姓欢迎的团队,县文化出版局还扶持他们配备了比文化小广场更“高配”的乡村舞台,灯光、音响等设施一应俱全。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沂源县对于群众文化的扶持更精准化。考虑到广场舞培训或比赛中群众对于音响设备的普遍需求,在沂源嘉禾置业的支持下,2015年,该县面向所有行政村配发音响800台。2015年底,由村干部、文艺爱好者及部分专业骨干组建的文化理事会在该县30%的村庄开始试点。“广泛的参与人群,既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文化发展提建议,又激发了社会活力,带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张寿玉介绍,在已实现每村建一处小广场、培养一名指导员、配发一台音响的情况下,利用2年至3年的时间,沂源县将陆续在每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建成一处村级电子阅览室、儒学讲堂,为每村培养一支文艺队伍,带活基层文化,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