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淄川百姓分享文化“盛宴”

27.10.2015  10:35

  收获在金秋,文化结硕果。10月,聊斋故里淄博市淄川区摘取了“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桂冠。探寻淄川的文化发展轨迹,战略定位、政策扶持、传承保护、产业融合、文化惠民,正是在这一系列举措的带动下,全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由“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嬗变,成为淄川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传承提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0月的淄川区秋高气爽,马鞍山下,总投资30亿元的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正在紧张施工,这个由齐长城文化旅游体验园、马鞍山风景区、般阳故城文创园、聊斋文化创意园组成的“大项目”,不仅让两千多年的齐长城“活”起来了,也让淄川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来“金凤凰”,除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得益于淄川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淄川区立足聊斋、齐长城等文化优势资源,不断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共有包括聊斋俚曲、孟姜女哭长城等4处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9处;齐长城、蒲松龄故居等6个国家级在内的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上端士、梦泉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20多个省级传统村落;各种古墓葬、古碑刻、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先后建起了李梓源刻瓷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等多个专业馆所,培养出34名国家、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

  设立于2004年的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已成功举办三届,其中莫言《月光斩》、陈忠实《日子》、迟子建《解冻》等名家24篇作品获殊荣,第四届将于今年颁发。淄川区还设立了蒲松龄文艺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两届。

   产业融合——让文化业绩“提起来”

  “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既为自身发展开拓了空间,也为其它产业注入了活力,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两者相得益彰。”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白向坊说。近年来,淄川区通过文化与旅游、城市发展、民生建设、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项目。

  淄川区深入挖掘聊斋、传统村落和陶瓷等特色文化,依托孟姜女、鬼谷子等传说,先后建立了峨庄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矿泉水之乡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梓橦山、梦泉、云明山等文化景区。投资7.5亿元在1954年建厂的淄博瓷厂老建筑上打造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项目的成功落地,展示了淄川的文化魅力,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文化企业1021户,同比增长20.29%,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投资47858万元,同比增长22.82%。

   以人为本——让文化生活“美起来”

  文化生活要以群众满意为标杆。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仅2014年就投入3246万元用于文化服务。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文化馆免费开设舞蹈、声乐、摄影等公益培训班30余个,培训1200余人;全区465个村居均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建成全省首家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初步形成了“15至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使群众学习有去处、活动有场所。聊斋俚曲戏《求骂》等十几篇作品获全省文学艺术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办好文化惠民实事,组织优秀民间剧团送戏下乡演出400余场,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