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要做长江经济带“龙腰”

26.09.2014  16:38

昨天,酝酿半年之久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以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正式公布。湖北肩挑长江经济带两端,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一批工程提升黄金水道航运能力

根据《意见》,将首要提升长江航道的黄金水道功能,到2020年,将建设一批包括武汉、宜昌在内的21个集约化港区,对长江干线上中下游整治、疏浚,以挖掘、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根据《意见》,将挖掘三峡及葛洲坝船闸潜力,完善公路翻坝转运系统,推进铁路联运系统建设,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在长江干线通过的6省,将建设95座过江通道。其中,湖北省将建成包括武汉地铁7号线、8号线在内的19座过江通道。

根据《意见》,将以长江为轴,建立一座立体交通走廊。在铁路方面,建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公路方面,将在部分乡镇、建制村开通沥青(水泥)路,使东中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0%以上,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

航空方面,将新建、完善长江上中下游机场群,新建包括神农架、十堰、荆州在内的40个机场,将长江流域沿线航空枢纽搭建成网。另外,还将建成一体化的城际交通网,实现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武汉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多式联运。

建立沿江、陆、空立体交通走廊

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

根据《意见》,将发挥上海对沿海、云南对西南的开放引领作用,加快将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建成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推动对外开放和特殊区域建设。在中上游地区适当增设口岸及后续监管场所,增设铁路、内河港口一类开放口岸,推动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共享。

根据《意见》,还将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通过内陆海关、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与沿海沿边口岸、海关的协作配合,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实现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根据《意见》,将推动沿江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适时推进民资在中上游地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与上海、合肥等区域一起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长江经济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武汉还将与南京、重庆等骨干节点城市,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增加中上游地区光缆路由密度。

发挥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

根据《意见》,在优化沿江城镇化同时,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级。

武汉、长沙、南昌将形成“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

根据《意见》,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同时,还将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水体的水质监测和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水域保护,确保流域水质稳步改善;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细颗粒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加强三峡库区、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昌乐经济开发区“三量”齐抓聚焦项目促发展
一是扩增量,以高质量双招双引增强新动能。突出中德产业园、佳诚数码新材料产业园二期等4个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深化英轩重工与斗山集团、佳诚数码与美国雅龙的高端战略合作,以园区招商推动企业聚集、链条延伸。着力推进招才引智,矿机集团与山科大联合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精科传动与山东大学、盛世热电与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合作建立科研院所2处,力争年内引进“千人计划”、高校院士等高端人才团队4个,泰山产业、鸢都产业等高层次人才达到20人以上。二是优存量,以快速度项目建设带动转型升级。全力加快总投资70.商务之窗
德州市稳步推进第二届进博会筹备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保障。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