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林禽立体种养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08.12.2014  00:20

林畜模式是滨州市起步较早、分布较广的一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滨州市在大力兴林造绿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林下的空间资源,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林+鸡、林+鸭、林+鹅、林+牛”等林禽循环经济模式,深受农民喜爱。滨州市各地种植大户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市场主导、林农自主经营、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发展思路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积极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林下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推动了林下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科学指导、因地制宜,树立不同林禽立体种养类型的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林禽种植模式已成为滨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拉动林业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沾化区林地资源丰富,拥有50万亩冬枣园,沾化区坚持“抓林下经济就是助农致富”的理念,积极探索林地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发展林下经济。在大力发展冬枣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枣农充分利用冬枣园疏密间伐后树间距加宽的有利因素养鸡、养鸭,林禽立体种养模式已在当地广泛推广。沾化区下洼镇台郭村的园子里,家家户户散养着笨鸡、珍珠鸡、贵妃鸡三个品种。鸡采食冬枣园内杂草、野菜、昆虫,不打灭草剂,避免了环境污染;枣园里的小虫子就是笨鸡的零食;同时,鸡粪则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入枣园,形成高效循环的原生态模式。枣园里的冬枣和笨鸡、笨鸡蛋都是有机的,格外受市场青睐,每亩年收入3000-4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北陈浩华农业产业园里,1000余只芦花鸡在林下吃草捉虫,成群的鹅在池塘里游弋。每年的四五月份,冬枣树下会出现很多的蜂箱,成群结对的蜜蜂在枣花的海洋里采蜜,酿造了口味独特、清新甘甜的枣花蜜,既增加了枣农的收入,又打造了特色产品。林禽模式逐步成为沾化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增收的新靓点。

 

在秦台生态林场中,滨城区按照“全域城市化,一产三产化和多功能、集约化、立体化”的建设原则突出林场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发挥,突出林场配套开发与产业升级,在搞好林场植树造林的基础上,配套发展上林下禽,提高林场的综合产出效益和发展活力。“林生草、草喂鹅、鹅养林”,惠民县双河生态林场利用林下杂草、杂菜引进5万只鹅,进行林下养鹅项目,采用林禽混养模式,开展林畜养殖,既能除草省人工费,还能增加林地产业附加值,可谓一举多得,除带动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之外,对土壤改善也起到了良好作用。林下养鹅,畜禽的粪便与畜禽饲养剩余草渣与树叶混合,快速分解,能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利于树木生长,也有助于改善畜禽生长的生态环境。树木给畜禽遮阴,畜禽给树木提供生长所需的水肥。博兴县益丰、泰丰两处生态林场,沿河沟渠生态林区重点发展林禽,林下养殖鸡、鸭、羊,农户靠林下经济走上富裕路。生态林场林禽模式一举三得,既可以利用鸡和鹅的习性进行除草灭荒,还可利用鸡和鹅的粪便肥地,而且放养的家禽肉质好且无公害,实现了生态养殖。滨州市生态林场通过走“以林养林、复合经营”的路子,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切实提高林场综合经营效益。

 

博兴县依托华康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博兴华康食品有限公司是林下樱桃谷鸭养殖的龙头企业,公司与所有承包林下养鸭的农户都签订了商品鸭“五统一”回收合同,鸭苗、饲料、防疫、指导、回收由公司统一供应、实施。阳信天翔生态科技养殖公司利用林间空地建舍养牛,林下用牛粪养蚯蚓,蚯蚓粪种植无公害蔬菜,蚯蚓改良土壤,增肥地力,促进了速生杨生长。阳信华森农林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林下养鸭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年养殖毛鸭700万只。邹平县新雨牧业有限公司、九九鸭业等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下养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