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16.02.2016  14:16

  “十二五”,是潍坊市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的五年。“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潍坊市紧紧抓住筹备“十艺节”、首批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重大历史机遇,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让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在博物馆看一场艺术精品展,在图书馆听一堂名人讲座,在剧院看一台精彩大戏,在艺术馆免费学习广场舞、刺绣、核雕……这些丰富多彩的免费文化活动,正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百姓带来的福利。

  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最集中、投入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

  潍坊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13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中国家二级以上馆分别有11个、10个,7个博物馆中国家三级以上馆有4个,新建民办博物馆7家,所有镇街全部建成标准规范的综合文化站,标准化镇图书馆建设实现全覆盖,社区(行政村)均建有符合山东省建设标准要求的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数字图书馆、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广播入户、电视入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9.8%,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年一村一场戏等“送文化”服务实现系统化、常态化,以“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为龙头的各类培训全面组织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率显著扩大,活动水平逐年提升,打造了“文明之夏”、“社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

  传统文化“开花结果”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并通过文化部批准实施。

  大力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市共挖掘收集非遗资源线索2万多条,整理各类项目千余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55项、市级232项、县级878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38人、市级153人、县级648人,省级以上名录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潍坊市在全市规划建设31个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性传习中心,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材,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民间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非遗课程。临朐、青州、高密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潍水文化知名度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潍坊市不断加大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创建力度,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分别达到4个、16个、59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基地(园区)数量居全省首位。山东(潍坊)数字出版“一基地两园区”成功落户潍坊高新区,山东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并开展版权登记,建成全国唯一一家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研发基地,高新区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数字化高保真复制项目”进入2013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为全省地市级首家。

  对全市文化艺术品市场进行整合提升,规划建设潍坊文化艺术品中心,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文化艺术品集散地。连续举办8届文展会和5届中国画节,其中第八届文展会参观人数达48.5万人次,总交易额达到8.5亿元。

  潍坊这座“文化之城”正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