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同居式”养老真能解决养老?

11.04.2016  18:53

    目前烟台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虽然我市的养老体制良好,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记者近日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近年兴起的一种抱团取暖的同居养老模式,占比约10%左右。相关专家表示,同居式养老很明显是驱逐寂寞的良药,但是“同居式”养老也要小心法律风险。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数一半左右

  市老龄委数字统计,截至2015年底,烟台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50万,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3%。在老年人口中,女多男少,空巢老人数量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

  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和家庭养老,但是落实这种“孝道”的现实基础却在逐渐弱化和动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今中国主流家庭结构已转变为只有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将变得非常繁重。此外,人口流动的加快导致代际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有相当多的老人独守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即使是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年轻人,也因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而很难抽出时间给予父母更多陪伴。这就使老年人养老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占大多数

  近一周时间,针对我市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其所占比例,记者走访了我市几个社区。以芝罘区毓璜顶街道文化苑社区为例,这里的总住户数量为2571户,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7%,老年人养老模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模式,占比约65%。家住文化二巷的刘老师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老伴78岁,年岁虽高,老两口的身板还算硬朗,3个孩子都很孝顺,虽然都忙自己的事业,仍不时回来看看老两口,家中若有个大事小情,或是老人生病,孩子们都忙前忙后争着照顾老人,平时老两口买菜做饭、散步遛弯、读书看报、乘凉晒太阳,和老街坊聊天,生活的还算惬意。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和养生养老。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照顾精力和照顾时间的老年人。目前,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市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现状、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同时这也是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需要。

  机构养生养老,占比约20%。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孙大妈七十出头,身体还好,老伴于一年前去世了,女儿远嫁国外,儿子离得不远,时常回家看看,但是因为大妈和老伴在文化路生活了近四十年,小区中的景物、家中的摆设都让她睹物思人,大妈忧郁、痛苦、沉默寡言、茶饭不思、夜不成眠、变得很苍老,有时产生厌世心理。后来她采纳朋友的建议,和儿子商量到郊区的一处敬老院生活,在那里,她逐渐开朗起来,人也精神了不少。

  家住黄山东街的刘先生和老伴去敬老院的原因和孙大妈不同,刘先生八十多岁了,前几年患脑梗,经过治疗,生活能勉强自理,老伴照顾他有些力不从心,孩子们工作都忙,经过几次家庭会议,老两口愉快地入住了敬老院的双人间,孩子们有空就去看望,过年过节一大家子出去吃个饭,倒也其乐融融。将老人集中在专门养老机构中养生养老的模式,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

   迫于现实压力无奈选择“同居”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居家养老,如果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孩子们往往会被别人指指点点,可是居家养老,特别是当独居老人罹患重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时,常常会变成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居家和机构养老外,近年兴起一种抱团取暖的养老模式,占比约10%左右。在单身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迫于现实的压力、子女的反对等,一些老人无奈选择只同居不领证。

  两个老人凑在一起就有了伴,生活跟着就充实了。老杨(化名)以前是名公务员,退休没几年老伴就过世了,儿子在北京工作,家里一个人太寂寞了,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和他境遇相似的马阿姨(化名),彼此相处的很是融洽。但老年人的黄昏恋阻力太大,子女、住房、财产等外在因素太多,杨大叔和马阿姨最终没有结婚登记,选择了同居,亲戚朋友和子女都认可了这个模式,人们对这种模式通常都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同居”话题,多数老年人反应敏感,不少人坦言,即使有也不敢声张,“同居”遇阻的关键是子女反对。在我市某小区居住的90多岁的老人,最近经常责骂子女不尽孝道。经居委会工作人员劝慰了解到:老人丧偶后,子女怕其不能照料自己,就为老人请了一位乡下50多岁的保姆,谁知不久,老人就和保姆同居了。现在,老人和保姆并没有办登记手续,但是老人的工资卡由她掌管,老人还写下了遗嘱,将部分财产馈赠保姆。儿女们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年龄悬殊太大,又怕这个保姆另有所图,想将保姆辞退,于是就惹恼了老人。

   无血缘老人组建“新家庭”

  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各司其职组建“新家庭”,聚在一起也不会感到寂寞。以往在国外较流行的诸如此类的“同居式”养老,眼下在我市也已经悄然出现。

  今年80多岁的吴奶奶无儿无女,独自住在一栋楼房里。单位的工会主席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多次做工作让她到敬老院养老,可吴奶奶不愿意。一次买菜时,她认识了50多岁的李女士,李女士离异,也没有子女,一个人来烟台,靠卖菜为生。相同的境遇使俩人结成了忘年交,一年多后,吴奶奶将住房过户给李女士,李女士则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精心伺候吴奶奶的饮食起居。

  养老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困难, 像吴奶奶这样的家庭,属于经济条件尚可,但无子女照顾,又不习惯养老院生活的,同居式养老显然比较适合她。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还有其他一些同居式养老的例子,老人生活费用采取AA制,搭伙过日子,倒也其乐融融。

   互助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

  “理想的养老,是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由此看来,同居式养老这种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老有所乐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我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老人最怕寂寞,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同居式养老很明显是驱逐寂寞的良药。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养老模式,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稍加深入分析也不难看出,这种养老模式的缺陷和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对突发事件诸如急病发作的应对以及一些重体力活,老人们往往是力不从心的;生活能够自理或行动有轻微不便尚能互相照顾,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还能继续“同居”?另外还有同居中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容易出现偏差。老人本来是需要别人照顾的群体,正是由于别人无法照顾,他们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也就是说,老人之间的互助固然值得嘉许,但养老问题,是互助不能完全解决的。同居式养老的种种缺陷,实质即在于此。

   “同居式”养老要小心法律风险

  虽然社会对“同居式”养老持宽容态度,但律师杨希勇并不看好这种方式。杨希勇称,不婚同居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经济纠纷,但在一起时间长了,经济问题不可避免会遇到。

  近年来,涉老的婚姻情感类纠纷增多,主要是财产分配和子女关系引发的。杨希勇说,通常不婚同居的老人觉得这样能够避免将来的继承问题,不会给子女造成什么影响。不过这种选择会有风险。如果是找一个相对年轻、能够照顾自己的“老伴”,一旦发生伤害,很可能就要被照顾者自己来担责。对于当保姆又当妻子的一方来说,风险更大,没有任何保障,一旦感情不和或者对方离世,随时可能会被以收回“彩礼”、“返还借款”、“不当得利”、“支付房屋占有费”等理由起诉。可能辛苦照顾了十多年,给对方养老送终,但最后却没有权利继承财产。(YMG记者 刘晓阳 通讯员 席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