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子激发新动能 构建新格局拓展新空间 烟台市深入推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

02.12.2016  16:40

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确定烟台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要求烟台在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烟台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抢抓“蓝黄”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烟台市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扎实推动试点工作落细落小落地落实。

——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烟台拥有国家共建实验室6家(其中涉海4家)列省内地级市第一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其中涉海15家),与苏州市持平,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两个地级市之一;拥有“”字号科研院所5家、涉海高校8家,其中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7家、32家,均居全省首位。今年10月,我市入选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烟台被列为“一带一路”15个重点打造的海洋战略支点城市,24个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被列入省优先推进项目。中韩(烟台)产业园被确定为中韩两国共建产业园区,注册成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中韩(烟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产业园发展基金。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获得批复,以涉海保险为特色的华海保险公司获保监会批复设立并健康成长,专业从事涉海产权交易的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行。全市上市公司达到40家(其中涉海14家),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玲珑轮胎、威龙股份两家公司上市,最近又有道恩股份和艾迪机械两家公司上市申请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去年也是4家公司上市,两年均占全省四分之一。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34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0.8%,分别比全省、全国高3.3个和11.4个百分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3:48.4:41.3;今年1—9月,全市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110亿元,增长11.2%。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5%。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海洋高技术企业,培育出一批行业优质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有57种产品国内行业排第1位,其中涉海13种。中集来福士打破欧美核心技术垄断,成为全球6家之一、我国唯一具有批量生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海工企业;依托港区发展起来的万华集团,在“国家创新型百强企业”中位列华为之后排第三位,主导产品MDI产能达到23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杰瑞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国内油气装备领域最大的民营上市公司,公司自主研发产品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等。

一、实施三化联动示范工程,探索海洋高技术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新路子。一是实施产业高端化发展示范工程。在海洋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集来福士截止2016年10月底已交付和在建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数量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70%、全球份额超过22%。目前,手持平台订单14座,订单额超过40亿美元。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巴西参观“中国高端装备展”时对中集来福士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公司通过总装带动,提高海工装备的国产化率,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成本优势。在海洋高技术服务领域,中集海工研究院成为国家能源局唯一批准设立的海洋石油平台研发(实施)中心,与乌克兰合作的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发中心于今年10月20日正式揭牌;杰瑞集团油气开发装备工业设计中心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新时代健康产业公司先后研发出150多种产品,其研发的鱼胶原蛋白片新型功能保健品,技术国际领先,承担的“海洋活性蛋白及其功能制品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被评为山东省海洋创新示范项目。依靠持续创新,公司产能规模和收入、利润快速增长,集科研、生产、物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健康产业新园区项目一期刚刚投用,二期便马上动工。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合作,组建起海洋生物医药、核医学特药等5个实力研发团队,并有1个研发团队入选山东省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目前,该企业在研国家一类海洋新药3个、国家一类核医新药2个。二是实施产业特色化发展示范工程。率先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在各级海洋渔业、科技部门的积极推动和中科院海洋所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新型渔民合作社“泽潭模式”,构建起全省最大规模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养殖区,其经验做法正在快速推广。2015年10月,汪洋副总理专程到我市调研,对烟台海洋牧场和现代渔业建设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目前我市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渔业发展不断迈上新水平: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规模全国第一(340万平方米);健康苗种供应基地规模北方第一(育苗水体200万方),2015年产量(3500亿单位)、产值(27亿)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拥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7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省级“海上粮仓”种业提升基地7家,位居全省第一;蓬莱京鲁船业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艘与国际接轨的秋刀鱼/鱿鱼船,被农业部授予我国第一个“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2.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0.5万吨,同比增长11%;渔业经济总产值564.5亿元,同比增长9.4%。三是实施产业聚集化发展示范工程。规划建设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海工装备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速推进涉海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引领海洋高技术产业膨胀发展。其中,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在建、投产项目17个,总投资1600亿元,已完成投资540亿元,涵盖了从核电研发设计,设备、模块、堆件的生产制造安装及后期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利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驻烟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支持企业与其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东方海洋集团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创新平台5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5个,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发引进了鱼皮胶原蛋白提取技术、海参综合加工技术等多项技术,近年来申报国家专利61项。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了世界首家稳定可靠的大西洋鲑鱼(三文鱼)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实现了大西洋鲑成鱼的大规模鲜活供应。二是充分发挥人才核心作用,持续强化智力支持。高度重视招才引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拓展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的意见》《烟台市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暂行办法》《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管理办法》等一批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加快聚集高端人才。比如,对新引进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市级财政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和300万元的资金资助,等等。全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由2014年的31人增加到目前的70人,其中涉海专家22人。今年以来新入选泰山学者5人,新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占全省的9.44%,总数达到120人、其中涉海48人。三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全面助力创新发展。以创建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为契机,吸引各类基金和基金管理机构齐聚烟台,为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目前,全市共注册各类基金和管理机构157家,基金总规模791亿元。其中,总规模为100亿元的核电产业基金、3.2亿元的全省首支“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20亿元的山东滨海旅游产业基金相继落户烟台。四是充分发挥政策保障作用,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制定了《烟台市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积极构建有利于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其中,对新争取的海洋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牵头单位200万元和150万元项目支持。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比例划归参与研发人员拥有。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1+N”系列文件,其中主文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等5大类、29条政策措施。

三、健全完善开放合作体系,构建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化新格局。一是创新设立中韩(烟台)产业园,打造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创新设立了中韩(烟台)产业园,并建立了两国副部级合作机制、省联席会议制度、市工作领导小组三级联动工作推进体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坚持开放发展加快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动员大会,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中韩(烟台)产业园总体方案》已报商务部,正在复制实施上海自贸区55项改革创新举措。与韩国新万金开发厅签署了《合作共建中韩(韩中)产业园谅解备忘录》,建立了联络沟通、联合招商等合作机制,采取“两国双园”的合作模式,其中突出围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临港加工制造、海洋新兴服务等领域,加强与韩国企业在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今年1—10月份,新批韩资项目70个,合同韩资30.25亿元,实际使用韩资16.86亿元,分别增长20.7%、94.2%和135.5%。二是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合作突破。以“大走访”为抓手,大力招引涉海项目。1—10月份,全市新签约内资项目255个、总投资1782亿元,其中涉海项目20个、总投资近200亿元。省级重点项目中国国际远洋渔业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落户烟台,该项目由安德水产集团投资建设,是国内唯一一家远洋渔业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将打破我国水产交易的传统模式,以平台建设推动捕捞公司、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对接消费者,让质优价廉的远洋海产品直通百姓餐桌。三是充分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产业合作优势。按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倡树“买全球、卖全球、用全球”的贸易和资源利用理念,引导涉海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烟台港集团在非洲投资建设的几内亚博凯内港码头已建成投产,打造起一条自国外矿山到终端厂家用户、集多式联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为烟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8月,由万华集团在匈牙利投建的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正式晋升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

四、积极探索海陆统筹模式,拓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推动海陆联动发展聚合力。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与港口产业关联度高的临港产业,目前已形成机械制造、现代化工等5个产值过千亿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54万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今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万亿元、利润84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和6.1%,两项指标绝对额均居全省第1位;1—10月,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338.7亿元,同比增长7.3%。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蓝色现代服务业。中国首艘全资自主经营的豪华邮轮“中华泰山”号投入运营,烟台港被交通部列为全国首批12个邮轮始发港之一。中韩海运邮路正式开通,今年1—10月份全市跨境电商直购进口18.1万票,其中海运直购进口业务量居全省第一。二是推进海陆联运强保障。加快构筑以港口为龙头、铁路为主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渤海轮渡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客滚运输企业和省内首家登陆A股市场的航运企业。中铁渤海轮渡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轮渡企业,华鲁海运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能源运输船队。烟台至平泽客滚航线的开通,基本实现了烟台—韩国“天天班”。烟台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西港区至淄博的石油运输管道年内可试运行,烟台港腹地逐步向西部地区乃至中西亚延伸。今年1—10月份,水运货物运输量增长22.8%,铁路装车辆增长24.4%,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2.9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9.44万标箱,稳居全国十大沿海港口城市之列。新机场大量增加航班,客运量10月20日已达到去年全年水平,航空货运量增长28.8%。同时,在省里统筹安排下,龙烟铁路建设、大莱龙铁路改造正在加快推进,潍莱高铁、海青城铁、环渤海高铁列入国家或省规划,中韩铁路轮渡、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海陆联运体系的加快推进,为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保护开发并重促协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烟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全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达到2个,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省级以上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达到31个,其中国家级海洋保护区12个,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1/5,数量居全国第一。

下步,烟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五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努力在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