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高新区积极打造蓝色经济创新创业中心

31.05.2016  07:51

          一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实力高新”。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强化产业招商,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分产业打造专业招商机构,分板块策划专业招商载体,积极运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方式,集中引进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端项目,形成产业链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的集群发展态势。着力强化专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六大专业园区”,即,围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重点打造烟台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一大园区”;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重点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园、北航科技园“两大园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打造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清华启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三大园区”,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综合服务功能,以强大的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扶优扶强,完善区级领导、机关部门与重点企业联络制度,筛选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东方蓝天钛金科技等10家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深入推进“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筛选华鼎伟业、泰利模具、方硕电子等3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科技型企业重点扶持,催生一批“瞪羚型”高新技术企业。做好分类指导,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繁荣发展市场主体,确保市场主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各类企业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到2020年,力争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以上。
          二是大力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创新高新”。着力完善创业载体,重点打造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一个中心”,创业1号、创业吧“两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中俄科技园、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创业大厦“四大孵化器”,国际企业创新港、北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四大加速器”,推动形成多形态、成规模、全方位的梯级载体平台体系,力争年内全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突破200万平方米,进一步放宽对新孵化器的认定或入孵企业的工商注册条件,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或创业示范园区。大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与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海事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所的联系对接,大力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知名大学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等各类计划60项以上。积极推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创办的“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建设,促进国际优质创新资源聚集,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抓好北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等校地合作项目,打造利用高校科技资源、承接转化高校创新成果的优势载体。深入开展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行动,大力推进中航工业烟台创新创业基地、“山东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烟台电子科大光电研究院”、“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建“国防科技大学微纳卫星协同创新中心(山东)”、与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建“国家级人类生殖健康产业化基地”等高端项目,依托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科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7所、泉清通信等优势资源,积极创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和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平台。
          三是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新”。牢固树立“创新人才是创新事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引才聚才政策体系,大力加强“海创智库(千人计划)烟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山东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高端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投入运营,力促“烟台市千人计划创业服务中心”落户高新区,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尖端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发展、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载体,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模式,吸引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到高新区创新创业,推动跨区域人才共享。力争年内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家等国家层面认可的高端人才11人以上、总数达到24人以上,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以上、总数达到23人以上,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10人以上、总数达到54人以上。
          四是大力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打造“国际高新”。把深化国际合作作为实施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在用好烟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中瑞先进技术转移中心、中乌、中格、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基础上,重点突破四大国际合作板块:强化对韩合作,抢抓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机遇,打造对韩“四大产业集聚区”,即依托蓝色智谷,打造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依托联东U谷,建设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依托蓝色金谷,打造烟台金融基金创新港,设立中韩资本研究所、中韩金融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着力引进韩国金融项目和人才,打造中韩资本市场合作示范区;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打造理念先进、接轨国际标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韩国际医疗健康城。深化对俄合作,发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园区和中俄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基地特色品牌优势,提升中俄科技创新园发展层次和水平,年内牵头筹建“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全面深化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合作。近期,高新区将赴俄罗斯莫斯科、顿河畔罗斯托夫及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交流考察,与莫斯科政府科技园、顿河国立技术大学、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等签订友好协议,成立“中俄科技创新中心”、“俄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格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各项合作向纵深迈进。拓展对美合作,依托蓝海国际软件园,建设中美科技创新园,建立烟台留美高端人才联谊会,打造中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在美国硅谷设立烟台高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络站,加强与美加乃至全球科技中介机构对接,重点强化与全球硅谷实验室联系,推动在纽约、旧金山等高端人才密集地区设立高新区办事机构,积极引进全球硅谷实验室在烟台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搭建“硅谷—烟台中美科技合作平台”,打造成为促进中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对欧合作,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中欧科技创新园,以海工装备研发制造为特色,打造国内与德国、瑞典、挪威、瑞士等欧洲国家合作的示范型、代表性园区。
          五是大力优化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活力高新”。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用好先行先试权利,打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全面梳理全国各地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起草《关于支持烟台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积极试点国家、省赋予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努力在行政管理模式、开发建设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强化对创新活动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打造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打造优质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超市、科技银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培育基地作用,引进集聚国内外知名的总部型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等,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股权结合、保证保险、风险资本融资等支持,完善多层次、多样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加强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检察)法律保护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征信平台、科技云平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运作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中俄基地代办处,提高专业化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孵化器运营机构;制定和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全社会创业导师数据库,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孵化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内设130多个服务窗口,全区行政审批、社会保障等230多项公共服务及收费项目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办理,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机制,办事群众满意率99%以上;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严格落实“三集中两到位”要求,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事项,规范服务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全力推行“上门服务”,全力配合做好重点项目建设中各种手续的办理、上报、审批工作,为项目推进提供“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的服务,努力打造全市办事最快最便捷、服务最好最周到特区。全面强化工作举措,打造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是狠抓工作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高新区《关于推进工作狠抓落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紧密围绕指标性任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创新能力、职能性工作、服务对象满意等方面狠抓落实。建立每周碰头会制度,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逐项明确时限要求、细化责任分工,实行“挂号”推进、“销号”管理。区主要领导带头,组织各区级领导深入一线,现场调度、现场办公、现场督导,在一线发现、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二是加大考核力度,认真对照市委提出的5大类工作目标,研究确定高新区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全区各级各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创新考核机制,细化考核,量化考核,力求考出导向、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调动起各级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证全区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协调发展。三是强化队伍建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学习高新”创建活动,搭建“高新区发展论坛”、“知识驿站”等平台,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每周六“机关集中学习日”等形式,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并在全区选拨一批年富力强、外语水平高、具有开拓精神的干部赴美国全球硅谷实验室开展交流,拓宽眼界视野,增长阅历才干,努力使每名干部都成为所在领域和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