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家熊春锦:谈修身明德做人 树民族文化自信

30.09.2014  12:33

      国学家熊春锦做客人大讲学引起热烈反响

 

      “明天是哪个节气的最后一天?后天是哪个节气的开始?”

      “是……白露,秋分。”

      “秋分这天大家可以试试竖鸡蛋。这一天里天地之间的能量场是垂直的,所以鸡蛋比较容易被竖起来。”

      “哇,真的么?好神奇,一定要试一试。”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学说中,秋属金,对应于人体肺脏。秋季调理好自己的肺,使之充满正能量,非常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9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10教室内,一位神采奕奕的长者正在为听众们进行国学讲座。能容纳数十人的教室内人头攒动,教室中间的过道临时加椅子坐满了人,连教室门口也挤满了站着听课的听众。

      讲台上的长者是当代著名国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春锦先生。熊春锦先生从秋季养生入手,娓娓道来,指出祖先天人合一的文化与古人修身明德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进行了一场“民族文化基因探源”的主题讲座。

      “我们祖先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引导我们尊道贵德、敬天爱地来生活,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疾病自然不容易侵袭我们的生命。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养生修身的保护神。”熊春锦先生鼓励大家,要高度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明明白白修身,堂堂正正做人。

      传统文化崇尚“道法自然”。讲到这里,熊先生解释,古代“然”与“燃”相通,从修身角度来看,“自然”的本义是指将自己心中的正能量释放出来,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这也是中国古人修身、做人所追求的境界。

      在详细讲解了秋季修身养生文化的基础上,熊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诞生是先源自于修身产生的内文明,再外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只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来揭示这一点而已。比如中国的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们需要反复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发现的规律,中国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其实答案就在这里。

      树立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自信,是修身与养生的基础。

在人类的文明、文化、知识、经验四大系统中,是文明诞生文化,文化诞生修身学、国学、养生学等等,停留在个人经验或者有限知识的层面上,不走进传统道德文化中,就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修身学、国学、养生学。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建立了文化的自信,再来研究养生、修身,就能驾轻就熟地研究通透;不要以西解中,相反,东方文化能够解析西方文化。我们就是要保持住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将追求精神的升华与物质文明整体把握,精神追求作为物质文明的导引;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健康智慧命运完美统一 。

      熊春锦先生从习近平多次提到的民族文化基因说起:弄懂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经纬,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是弘扬与实践中国文化的根本。

      什么是中国的基因文化?熊春锦教授带领听众一起回顾了我国哲学、史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系统性上,是一部道德文化。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型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主根。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儒学。儒学和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学构成了中华文化之根的辅根。道儒释三家共同组成的传统道德文化,构成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氛围。

      熊春锦先生分析人类历史和文明兴衰的历程后说:每当历史进入转折期,即将步入兴盛阶段之时,都会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运动,而每一次的复兴都会回到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上,在文化基因的井泉中汲取营养,在根文化中重新发掘创新的潜力,进而创造出新的辉煌。总结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历史规律,可以说,我们在十年内必将迎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这一复兴必定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复兴。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既没有中间的茶歇,讲座者也没有喝一口水,听众们也是越听越有劲头。在随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围绕民族崛起、慧识培养、生命健康、国家文化安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等等话题提问,熊先生都给予了精彩的解答:

      “文化是非常圣洁的领域,滥传播文化与滥行医一样害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文化养中国人。”

“首先要建立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有文化安全。”

“将土地之争、武力之争上升到文化和文明之争的高度,中华民族就能利于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复兴必然实现!”

      熊先生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解答令大家砰然心动,博得听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次讲座是人民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从去年开始举办的“国学养心文化大讲堂”活动的一部分。主持人王老师在总结时说,自大讲堂活动举办以来,这是第一次由于听众太多,把主持人挤到了教室外面听课,会场上发出一片善意的笑声。

 

 

 

 

 

      熊先生的讲座使大家认识到:通过养生和修身来维护健康,就能少患病或者不患病,从而掌握健康的主动权。这其中,精神养生非常重要,像古代圣哲老子所说的那样“少私而寡欲”地生活,对我们的身、口、意三大系统进行“正善治”,是养生的根本。

 

      精神养生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接下来,熊先生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文化基因与修身养生的关系。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主席界定了两种力量,一个是精神的力量,一个是道德的力量。为什么这样分开来进行定义?其中的学术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什么是精神力量?人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识所发出的能量,就是精神能量,即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体系中的“外王”之力。什么是道德的力量?它指的是生命内在的心、肝、脾、肾、肺所储备的能量,这个能量主宰着我们生命的内环境。如果能够直接吸收宇宙间的“德”的能量,转化成为自己体内的正能量,也称之为浩然正气,这才是道德力量,即“内圣外王”体系中的“内圣”之力。

      精神力量与道德力量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我们的教育理应围绕这两种力量的不同来源和生发途径,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和方法,应用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人的自我教育之中,从而真正地、实质性地提升每一个人内在的正能量,使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高度结合,引领每一位受教育者主动创造健康、智慧的命运和人生。

      因此,要有文化的自信,才能做健康的主人。

 

      熊先生用一棵大树来描绘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使大家清晰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大树道根德干”的延续。熊先生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非常优秀的,可惜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被统治者为我所用地否定或者篡改了。所以,研究儒学要研究孔子的原著,可以从中找到与根文化连接的桥梁。

 

      内文明与外文明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熊先生引导大家从“德”字的演化中,分析了人类应当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指出:人类由于探索、实践路径的不同而产生了文明、文化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同。修身明德“内求法”所诞生的是“内文明”;智能意识“外求法”所产生的是“外文明”。在文明的基础上才产生性质各异的文化,文化又诞生各自不同的教育方法。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内文明”的时代,并传承了系统的“内文明”基础上的慧识悊学文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发生了内文明向外文明的转型,慧识悊学文化演变为智识哲学文化,并继而迅速地下滑为意识哲学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及其生理根源解析

      熊教授对文化的这一独特见解令听众们而耳目一新。熊教授继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修身生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心为神藏,脑为神府”、“脾藏意”这些论述中蕴藏的心脑科学奥秘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从生理机制上对文化基因流失的过程进行了定位性阐释。指出,人类早期实行的是心灵和全脑结合的教育,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即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转变为心灵与左脑质层相结合的文化教育,而后又蜕变为源自于左脑皮层意识行为的文化和教育,这是文化基因流失的生理根源。 在3个小时的讲座中,熊教授虽然涉及深刻的哲学探讨、医学研究、教育思考,但是视野打开,引人入胜。

      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人类如果没有文化,就会成为披着衣服的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