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东:巍巍青山仰忠魂

25.03.2016  14:58

  2016年1月1日,本是一个一元复始、万家欢乐的日子,却成为泰钢人无比伤痛、莱芜人深感惋惜的一天。

  这一天,莱芜市政协原副主席、泰钢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王守东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告别了同甘共苦的员工,告别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永远地离去了。

  厂区内,炉火映照下的工人们不时拭去眼中泪水,操作得格外精心,“我们要用过硬的产品为主席送行,让他老人家放心!”。

  “老人家对莱芜是有大贡献的!”

  “大学毕业后,是他给我上了人生第一课,永远铭记!”

  “祝老先生一路走好。莱芜人民不会忘记您的!”

  ……

  无数网友向他表达着由衷的敬意。

  青山巍巍仰忠骨,汶水悠悠颂英魂。王守东辛勤工作、奋斗事业近60年,为了企业起死回生,他疲累奔走;为了公司成长壮大,他女盲儿残;为了一方经济发展,他老骥伏枥。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他的牢记宗旨、尽职勇为的担当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业精神,大爱至诚、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矢志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莱芜人民心中矗立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我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莱芜人,吃莱芜的饭、喝莱芜的水长大,为莱芜发展做贡献、为全市人民谋福祉,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始终不渝跟党走,全心全意干事业,成为他一生的自觉追求

  30多年前,雅鹿山下、乱坟堆前,一名中年男子常常在此踽踽独行,看着破败的厂区苦思冥想:出路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

  1984年,国务院批复莱芜由县改市,元旦一过,市委、市政府的牌子就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挂了起来。由此,莱芜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前景,而心系全局的王守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他说,错过一次机遇,就将失去一个时代,对个人、对全市都是这样,因此,他绝不能错过。

  不久,王守东向刚挂牌办公的市委、市政府直言上书、自荐请缨,递交了《恢复上马刻不容缓,决心为振兴莱芜经济做出贡献》的报告。在报告中,他详尽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以及莱芜发展钢铁的有利条件和美好前景。在报告的最后,他无比真诚地写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写这份报告的目的,就是希望市委、市政府给我们上马的权力。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我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带领大家在莱芜西部这片热土写下为振兴莱芜经济做贡献的辉煌篇章。

  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莱芜发展的转折时期捧出的赤诚之心,这是一位莱芜男儿在时代召唤中展现出的鸿鹄之志。

  同年3月18日,市委决定炼铁生产恢复上马。自此,莱芜钢铁产业发展进入新纪元。但上马需要资金,经测算,恢复一座高炉需要300万资金。在当时,一个县的财政家底也不过几十万元,300万,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300万的资金从哪里来?在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束缚仍然根深蒂固,一些在今天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当时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作为莱芜铁厂党委书记的王守东以超前意识提出“补偿贸易”,即“你先给我钱,我再给你货”。

  凭什么说服人家把300万元资金打到你的账户上?为了赢得信任,王守东曾经在一个单位当起了勤务员、倒水、拖地、擦桌子;他坐火车去广州,拿着小马扎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赴上海的王守东终于打动了上海冶金局的领导。莱芜铁厂与上海冶金局签下协议——上海冶金局一次性支付莱芜铁厂300万元预支资金,莱芜铁厂以3万吨生铁进行补偿,偿还期限3年,成功开启了补偿贸易的先河。

  9月17日,是值得莱芜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105天的日夜鏖战,在政府没拨一分钱,银行没贷一分款的情况下,在一穷二白的绝境中,停产三年多的高炉一次点火成功。灿灿的铁水,火花四溅,如一条火龙奔涌而出,映红了厂房,映红了天空。王守东和全厂职工欢呼雀跃,幸福的泪水尽情地流淌。多少年后,每每提起此时此景,王守东都哽咽得说不下去。是啊,3年前,他们流着泪目睹炉火的熄灭,面对新生的炉火,他们怎能不激动如狂?

  这一年的年底,莱芜炼铁赔钱的历史第一次被改写:他们炼出了7500吨生铁,盈利53万元。这区区53万元,与今日的泰钢相比自然微不足道。但是王守东认为,泰钢最大的财富是在那一年得到的。正如他在那天召开的誓师大会上所说:我们就是要改写泰安地区钢铁厂炼铁赔钱的历史,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试看将来我们的事业,必将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世界。

  30多个春秋更迭,1万多个日日夜夜,泰钢在王守东的带领下顺势而为,乘风破浪,不断的成长进步,发展壮大,由当初满目疮痍的下马工程,发展成为以钢铁生产为主导,能源电力、焦炭化工、机械加工、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商贸娱乐、煤气热力供应、高新技术产业多位一体、产学研齐头并进的国际知名钢铁企业集团。

  130万吨焦化公司集中国焦化顶端技术于一体,环保设施先进,新上干熄焦项目更是集国内干熄焦技术于大成;

  180 m2带烧机、256 m2带烧机、80万吨球团在雅鹿山以北拔地而起,为高炉提供优质原料的同时,烧结脱硫项目同时投产,环保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巍峨壮观的两座1080 m3高炉铁流滚滚,昭示着泰钢美好的明天;

  雅鹿山前,200万吨炼钢厂内工人紧张有序,不断创造出新的指标;

  180万吨中宽带捷报频传,产量、质量指针一次次的刷新全国纪录;

  雅鹿山右侧,200万吨不锈钢炼钢厂采用奥钢联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精良,技术精湛,职工对赶超先进豪情满怀,产品成为华东、华南的抢手货;

  200万吨不锈钢轧制厂设备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在西马克专家的指导下,该套设备可以轧制普碳钢、不锈钢品种,特别是不锈钢坯三连轧技术更是国内独家;

  80万吨热退火酸洗线开国产之先河,100万吨冷轧薄板生产线产品优良,产品远销世界各地,粉末冶金产品、新材料订单接二连三,冶金机械厂内机器飞转,娱乐城里欢歌笑语……十平方公里的厂区带给你不断的惊喜,让你感受这日新月异的变化;

  10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工地脚手架耸立,车辆穿梭,一座现代化的厂房即将屹立在人们的眼前。

  发展至此,在很多人眼里,该知足了,也该歇歇了。“老王,功成名就了,把担子放下,交给青年人,自己应该好好休息一下,清静一下了。”一个老朋友的电话里传送着关心、爱护。

  “王主席,干了快60年了,在莱芜已经找不出这样工龄的人,在山东省像你这样的也是凤毛麟角,干了这么多年还没干够吗?退下来吧,含饴弄孙,养养花,种种草,不也很有情趣!”一位退职的市领导见面也这样劝说他。

  老将不下马,是因为他要为信仰而战。“的确太累了,真想卸下担子,陪陪老伴,照顾照顾孩子。亏欠他们的实在是太多了,这是一笔还不清的情感债啊。”王守东说,“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这个企业领导人要干一辈子,既然干一辈子,我就考虑一辈子的事情。”在他心里,泰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心里装着大家,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为群众考虑,这个众人聚集起来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他一生的坚定信念

  “群众”二字,在王守东的人生哲学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在他辞世的前几天,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实际,一个是人民群众。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脱离了最重要的实际。

  泰钢的职工都知道, 王守东是泰钢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但他一直喜欢人们叫他“王书记”。他说:“听别人叫我书记,我感觉最好。这也提醒我,书记,书记,就是要把职工的事儿都记在心里。”

  自从泰钢恢复上马起,王守东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晚饭后到厂里走一走、转一转,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20多年,以后年龄大了,厂子规模大了,职工人数多了,他去厂子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但他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有时不顾身体有病,还是坚持到厂子里看一看,和职工谈谈工作,聊聊家常。

  “人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关键是你能不能和他贴近。”王守东说,“上梁不正二梁歪,二梁不正倒下来,还有俗话说,锅不热,饼不贴。作为干部,一定要把职工看成自己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这样职工就会和你一条心,我们企业才能上下同心。”

  每到晚上,王守东家里三三两两,都要来各种各样的人,有干部,有职工,也有家属。对他们来讲,王守东是他们最贴心的人,什么事都愿与他说说唠唠。王守东经常对副手们讲,职工是企业的上帝,照顾好职工,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拿什么方案,做什么决策,王守东都以职工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首要依据。外出开会、参观考察回来,王守东下了车就往厂里跑,不上办公室先上炉前一线,了解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并把当前的形势,出发带回的新思路、新经验与同志们啦啦,使职工们在汗流浃背中始终保持了争创新纪录的冲天干劲。王守东下到车间,一身工作服,一顶工作帽,没有架子,不作官样,语气平和,大伙都乐意和他聊天,对厂里、对工作的一些不满和牢骚也会趁机发泄出来。时间一长,王守东对一线职工的工作上、家庭中的一些情况都了如指掌,厂里的一些问题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20年前的一个晚上,王守东在机修车间看见维修工们吃饭。王守东问饭菜质量怎样,职工小耿不由得撇了撇嘴说:“油水太少。”王守东听了没说啥。第二天,他把公司行政科科长找来,问:“你吃没吃过食堂饭菜?”科长摇摇头。王守东说:“管食堂的不吃食堂,就是官僚主义。作为行政科长,你这是严重失职。”一席话,说得科长浑身冒汗。

  又过了一天,泰钢职工们收到了一张评议表。几天后结果出来,除了“服务质量”过关,其余五项都不及格。王守东得知饭菜质量上不去的原因是因为厂里拨款不够,立即安排财务科提高拨款,一定要让职工吃上可口的饭菜。

  在当月召开的职工大会上,王守东作了检讨。泰钢中层干部王德军至今对此事难以忘怀。他感慨地说:“我们爱戴王书记,因为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

  群众在王守东心中有多重,他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天夜里,王守东听说高炉炉况不好,匆匆吃了晚饭就来到高炉车间,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对策。问题解决后,已是夜里两点钟。高炉职工们催着王守东回家。走到工厂东大门转弯处,王守东发现两个身影跟在他后面,鬼鬼祟祟。王守东停下来大声问:“是谁?”那两个人回答是高炉的小韩和老王。他们说:“实在不放心,出来送送你。”王守东挥手让他们快回去。

  多少年来,王守东一提起这事就落泪。得群众者得天下,一个企业家,如果能把心交给职工,职工和他同心同欲,事业哪有不兴旺发达的道理?

  恢复上马以来,泰钢先后为职工盖起几十栋宿舍楼,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子弟小学和职工医院。崔维军是泰钢动力厂的后勤人员,有文学写作特长。在工作中,他被电流击中,尽管保住了命,但伤残严重。崔维军住院期间,王守东多次去看望他,坐在他床头聊天,鼓励他向吴运铎、张海迪学习。两个月后,王守东到济南开会,他专门跑了趟新华书店,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与地坛》两本书,鼓励崔维军做一个坚强的人,像保尔、史铁生一样笑对人生。

  王守东经常讲,干什么事脑子里都要有根弦,心里有杆秤,做什么事都不能离了大码。这根弦就是法律法规,这杆秤就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都用人民群众那杆秤去衡量,哪是群众拥护的,哪是群众反对的。在周围十个行政村归泰钢工业园管辖后,王守东先派人到十个村进行座谈了解,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9项政策,然后又派工作组驻在村里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村民心服了,气顺了,感觉到跟着泰钢走有奔头,有好日子过,从而自觉地拥护泰钢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

  随着企业一步步壮大,如何发挥企业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富裕成了王守东一直思量的问题。2003年6月,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守东再一次请缨,建设泰钢工业园,用企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回馈社会,承担起带动周边10个村共同发展致富的重负,探索“以工带农、以工扶农、政企合一、工农一体”的道路。

  这对长期患有糖尿病的王守东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为给工业园理出一个清晰的蓝图,王守东带领工作组,定规划、看地形、筹资金、上项目,晚上回到家,先抽出针管,在身上扎一针胰岛素,然后边啃着煎饼,边听取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汇报。

  建园以来,泰钢扶持开发集体工业项目,成立7个实业总公司,安置适龄待业青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投入巨资建设雅鹿山公园来美化环境,建设教学设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子。

  人们见到的王守东,每天都在照顾一个大家庭,但在他的身后,又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啊!

  1984年,正当王守东忙着给市里打报告恢复炼铁的时候,患有眼疾的女儿病情突然加重。可是由于忙着招工人、筹资金、抓施工,王守东实在腾不出时间。女儿天天催他:“爸爸,我都看不清你的脸了。”就在第二座高炉点火的前一天,女儿双目完全失明,再也无法医治。至今,王守东还不愿面对女儿那茫然无光的眼神。

  1993年,灾难又一次向王守东袭来。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没几年的二儿子王永凯因急着上班,把钥匙丢在了家里。他爬上四楼想翻窗取钥匙,没想到一失手从四楼摔了下来,颈椎断裂,当场昏死过去。虽然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是,他却从此再也站起不来了。

  儿子出事那一天,王守东已从医生那里得知:手术结果可能是死亡,最好的结果也将是终生瘫痪。下午,儿子就要做生死攸关的手术,然而与此同时,厂里事先已定好他要与外商谈一个轧钢项目。坐在屋里等待外商时,想到儿子此时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王守东心如刀绞,但外商一到,他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晚上谈判结束,他才匆匆赶到了医院。

  坐在儿子的病床边,蓦然间他发现,窗外、走廊、院子里,黑压压地站满了泰钢的职工,上千双眼睛都在关切地注视着他。他流泪了。

  第二天上午,王守东依然出现在公司会议室,召开每周一次的党委会。大家忍不住劝他:家里刚出事,是不是改天再开。王守东却平静地说:“孩子已经这样了,泰钢发不发展,是几千人的事啊!大家不用为我担心。”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外,他是百折不挠、雷厉风行的企业家,但回到家里一看到伤残的儿女,心里总是感到一阵阵的刺痛。当老伴捶着他的胸膛,哭着问他这么拼命的工作到底为了啥?家都这样了,还这样没白没黑地干到底图个啥时,王守东无声垂泪、无言以答。事过多少年后,他在作报告时,一说到自己的这对儿女,都会情不自禁地猛烈抽泣。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一生的愧疚、永远的伤痛。

  折之更韧,摧之弥坚。家庭的不幸始终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30多年来,王守东带着对事业的忠诚,把家庭的不幸深深埋藏在心底,把痛苦化成无尽的动力,一直在为泰钢这个“大家庭”戮力奔走,把整个生命,化作了一团火焰,燃烧自己,温暖了他人,造就了泰钢这样一座熔炉。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光说人家,自己有事了又是另一个样。”王守东谈起家庭的不幸时说,“我虽然有个不幸的小家,但是把一个万余人的大家搞得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我就感到很温暖!”。

   “凡成功的企业都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成长的,循规蹈矩的企业必将一事无成。改革创新可以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锐意改革、创新作为,成为他一生的不懈奋斗

  泰钢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

  从最初的补偿贸易,到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从“砸三铁”到分配体制改革,从股份制改造到市场化管理,泰钢每走一步,都和改革创新密不可分。

  在逐步理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王守东以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和壮士断腕的胆略气魄作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专业化、精品化”的企业发展方略。“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落后。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争取领先一步,占据主动。”

  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泰钢人连续淘汰了能耗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小高炉、小转炉、小环烧,年节约成本近亿元。该关的关了,该停的停了,如何打造新泰钢,王守东提出,泰钢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过程中,不仅要瞄准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工艺装备和产品,而且要做好环境和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同时也要多快好省地加快发展步伐,尽可能地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1993年初,在全国钢铁市场萎靡、许多冶金企业步履维艰的情况下,王守东危中求机、迎难而上,新上炼钢、制氧和轧钢生产线,完成了企业的第一次升级改造。1997年,面对国家关停并转的政策约束和近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他果断地提出低成本、大扩张的战略,先后完成了年产60万吨炼钢配套改造工程等大型技改项目,具备了铁、钢、材年产60万吨的配套生产能力。2002年,泰钢再次投资3亿元新建450 m3高炉、第二座年产60万吨转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平方米环形烧结机及年产80万吨热轧窄带钢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20万吨铁、12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同年,他纵观山东省内冶金行业产品的品种结构,果断地把产品定位于专业生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带钢及其后续产品上,重点在带钢的轻、薄、短、小上下功夫,不断向冷轧、镀锌、彩涂方向延伸,把泰钢建设成为山东省乃至华东地区的带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此后,全国第一条950mm、年产160万吨的热轧宽带生产线于2004年建成投产,年产100万吨冷轧薄板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投产。

  至此,泰钢形成了年产340万吨精品板带材的综合生产能力。以上项目的工艺技术装备、自动化程度均达到国内同类设施的最高水平,产品供不应求,占领了全国市场,并先后销往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

  改革无止境,创新不停步。2006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大上钢铁的年代,钢材价格飞涨。此时,有“印钞机”之称的中宽带一吨的净利润已达到了上千元。各地钢铁厂都急于扩大生产规模,没有生产基础的也纷纷上钢厂。

  泰钢再一次走到了命运前途的十字路口。是新上中带宽生产线,不断膨胀企业规模,还是另辟成长空间,走精品化发展之路?王守东的决策是:投资60亿元,上不锈钢。

  消息一传出,外界一片哗然。不锈钢,那是大型国有钢厂慎之又慎的项目。泰钢一家民企,还想一步登天,不自量力!话说得好听点的,说泰钢“胡闹,出不锈钢?能拉出钢坯就不孬!”集团公司的副总也担心泰钢的技术水平支撑不了不锈钢项目。王守东开导他:“刚解放时,我们国家研究原子弹难不难?我们与那时比,条件怎么样?”在王守东看来,上项目过程当中的困难,都可找到解决的办法,但如果决策失误,那将是致命的。

  建设不锈钢,王守东称它为泰钢的“淮海战役”---“打好这一仗,泰钢将立于不败之地!”事实果然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钢价跳水。作为大路货的普钢,惨遭恶性竞争,有些钢材的价格与危机前相比打了二三折,甚至达不到“白菜价”。而恰在此时,2008年7月1日,泰钢60万吨不锈钢工程建成投产,泰钢完成了从普碳钢企业到特殊钢企业的成功转型!

  事实再次证明,这一决策为泰钢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之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对全面提高了泰钢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填补了华东地区无高档不锈钢薄板生产的空白,为山东省增加一个世界级耀眼夺目的经济增长点。

  从炼铁到炼钢,从炼钢到带钢,从普碳钢到不锈钢……风雨30载,顺境也好,逆境也罢,王守东始终将转型升级置于战略的高度,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一步一个脚印,引领着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向着生态、绿色、高效泰钢转型。

  泰钢成功转型的背后,是王守东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发展观、人才观。从恢复上马以来,他一直把“既出钢材又出人才”的理念贯彻始终,培养聚集了大批人才,为泰钢夯实了立企之基、强企之本。

  王守东办公室的隔壁就是泰钢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成员都是20多岁的大学生,王守东有空便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倾心交谈。在科技创新上,王守东成功了有奖励,失败了不追究。在他的鼓励下,技术中心已成为泰钢极富活力的创新集体,小伙子们年年都实施几千万元的技改项目,为泰钢累计创造效益上亿元。目前,泰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才600多人,具有完整的技术创新、科研开发、试验研究、质量保证机构和体系。

  “企业的发展前期是卖体力,然后是卖产品,最后是卖技术。我们现在还在卖产品,下一步我们要研究如何卖标准、卖技术。我们要变成钢铁强企,必须向卖技术迈进!"”他经常谆谆地告诫大家。

   “一个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应当为社会、为公众、为政府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赔本的买卖也要做”

  ——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大众,成为他一生的主动作为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莱芜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一个多月后,莱芜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的时代,泰钢要有新的担当。莱芜的城市建设要参加山东省“齐鲁杯”的评比,但是硬件达不到,泰钢作为市直企业的龙头,自然要为政府排忧解难,市领导提出两个项目要泰钢公司承担,一个是热力改造,一个是建设40万吨的焦化厂,生产的热气、煤气供应城市居民。

  王守东斩钉截铁地保证:为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为的天职。再大的困难我们自己解决。

  一诺千金。但筹集1.45亿元的资金建设一座城市煤气工程,王守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战役一定要打漂亮,要打得彻底不留尾巴,让全市人民看到泰钢人的风采。”在一次调度会上,王守东对全体施工人员说。

  1994年12月31日,正在市人民剧院看迎春晚会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没有想到,他们刚刚埋怨完天气的寒冷,一股股暖流从散热器里辐射出来,顿时诺大的剧院温暖如春。两大工程顺利完工的背后,是王守东的辛勤操劳和职工们的巨大付出。

  30多年来,王守东经常与他的伙伴们讲,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利润,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帮助周边村民抗旱、到牟汶河治理,从莱芜战役纪念馆改造、到汶川、玉树地震捐款,他是这么说的,他的企业也是这么做的。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恢复上马之初,王守东就引导推动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全市生态环境保障而一直不懈地努力着。

  钢铁企业和低碳经济,似乎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样相距遥远,而泰钢却从自发到自觉,践行了30多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还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进行高炉煤气的回收利用。一次,国家冶金部的一位领导出国考察回来,在国内设立了一个高炉煤气科技攻关项目,所有资料就是一张图片,项目资金80万元。问了几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没有敢接招的。

  “我得试试!”王守东对身边的人说,高炉煤气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有害,如果能回收利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这一试就是三年。1989年阴历九月十六,泰钢建成了全国第一座高炉富余煤气发电机组,开创了煤气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先河。

  1993年,泰钢建起了莱芜市第一家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实现了循环利用;2002年5月,泰钢转炉煤气进行回收;2005年3月,泰钢采用德国技术建成了12万m3煤气柜。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全部回收后再用;……

  就像登山一样,泰钢在低碳循环经济的路上,虽然每一步的攀登都不易,但每一次的前进,都使企业又迈上了一个新高度。“发展低碳经济,既环保又提高效益,好就好在这儿。”通过走低碳循环经济之路,泰钢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2005年秋,钢铁企业经受了寒冷的“冬季”,而泰钢的生产、销售井然有序,工人的工资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泰钢的秘密武器就是煤气等“废物”的综合利用,使泰钢的吨钢成本降到了最低。“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能感受到煤气的宝贵。”“煤气是泰钢的命根子。”王守东的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同样,治理污水,是为了环保,为了社会效益,但也给泰钢带来了经济效益:焦化厂处理后的污水全部用于炼焦车间熄焦系统和洗煤车间洗煤用水,实现了焦化污水的零排放,年节约用水80万方,按工业用水一方两元计算,就等于节省了160万元;高炉冲渣水用于办公和生活采暖,年节约蒸汽1.2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6万元……

  焦化厂、炼钢厂、冷轧薄板厂……在泰钢,每个生产厂区都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1994年以来,泰钢的生产能力连年扩大,炼钢能力提高30多倍,年消耗新水总量却稳定在10年前500多万立方米的水平,吨钢耗新水3.47m3,达到国家节水型企业先进标准。

  “不是说所有的厂长、经理都是企业家,企业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在王守东看来,光知道自己挣钱的不叫企业家,企业家要给社会带来贡献。

  钢铁类企业很难达到“国标”,而泰钢在许多环保技术标准上却超过了“国标”。在上冷轧薄板这个项目时,仅为了实现零排放,泰钢专门从加拿大引进了生产设备技术,相比同类型机组多花了900万元。已投入使用的1080 m3高炉,环保水平全国第一,效益全国领先。市里刚建污水处理厂时,处理后的中水没人买、没人要,污水处理厂运转有困难,泰钢站出来,花钱买中水。泰钢的煤气全部回收利用,不仅用于发电、炼钢,而且民用,每年24000m3。据统计,这些年来,泰钢累计投资110亿元以上,先后建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项目100多个,产品由低附加值的生铁、普碳钢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热轧带钢、冷轧薄板和不锈钢,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大幅削减了能源消耗。

  面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在生产经营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泰钢加快了低碳经济的步伐。眼下,正与以色列合作,总投资7000多万元,联手展开“脱硫、脱硝、脱汞”的国际合作项目。

  对这个项目,王守东比喻说,好比有了新药,需要有人做试验,泰钢伸出了胳膊,打针疼,但却是在为全国做试验,会为社会带来福音!

  “ 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一个企业没有资金,没有设备,都不可怕,只要有文化,照样可以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倡树特色文化,打造百年强企,成为他一生的执着梦想

  每一位到泰钢就业的大学生都知道,多年来,他们进厂的第一天,王守东总要给他们讲一堂课,谈理想、话人生、讲发展,提希望。“走好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走好独立工作的第一步,走好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大着肚皮容话,立定脚跟做人,百折不挠谋事。先做人后谋事。”这便是王守东给他们的第一堂课。

  他还亲自送别退休的老职工,感谢他们为企业的辛苦付出;亲自到家里为百岁老人过生日;破格录取残疾人入职,王守东用亲身实践彰显着企业的文化。

  “五条姿态”是王守东打造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泰钢人的必修课。“五条姿态”就像五把尺子、五面镜子,丈量着、映照着每一名职工的思想、行为。

  韩传宝是炼铁高炉操作工长,是有名的“技术大拿”。2005年,沿海一家企业领导找到他,高薪聘请他去担任高炉炉长。面对高出几倍的工资待遇,他没有动心,委婉地拒绝了。对方不解,韩传宝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本子。那个领导接过去一看,竟是泰钢的“五条姿态”,第一条就是要求职工对企业忠诚。事后,韩传宝对工友们说,为能够成为一名人才,是泰钢培养了我,是王主席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我必须对企业忠诚,为公司尽责。

  “一个企业的兴盛,根本上取决于职工的文化素养,也就是所接受的企业文化。”王守东认为。为此,他始终把企业文化工作牢牢抓住手上,从1984年起,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阵地建设,逐步行成了以一报(《泰钢报》)、一刊(《泰钢思想》)、一台(电视台)、一站(广播站)为主的媒体网络。每天,泰钢人都在学习《泰钢报》;每天,泰钢人都看泰钢电视台;每天,泰钢人从广播中听取着企业的时政要闻。

  1995年,在许多企业削弱政工力量的情况下,他却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政治部,并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作为内核组建的文艺宣传队、职工篮球队和厂区护卫队常年活跃在省市文体舞台上,多次在比赛中获得殊荣,成为展示泰钢形象的亮丽窗口。他所倡导的泰钢职工应有的“五条姿态”和“忠诚、诚实、合作,高效、创新、拼搏,文明、有序、活泼”的十八字“泰钢精神”以及“心有傲气必怨人,谦虚之时必敬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座右铭,已成为具有显著泰钢特色文化的内核。

  随着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王守东把企业文化作为统一思想的凝合剂、鼓舞士气的营养剂、激发动力的燃烧剂,不断持久深入地做活、做好。他掌舵着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轮”,驱使着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的“驱动轮”,引领着企业一步一个高度向前发展。在泰钢,每个工人的工作服上,办公用品、运输车辆上,都有统一的企业标志、专用字体、专用色;厂区主干道、楼宇之间、壁报栏上、辉煌展厅里,处处标识着泰钢的企业理念,为泰钢永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转型升级、干大事、创大业、与国际500强接轨!向着世界一流钢企迈进!”在泰钢集团恢复生产31周年纪念日上,王守东依然慷慨豪迈。

  此刻他想得是:要抓,要抢,要拼!要干!要大干!!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宁可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在他的眼里,困难都是暂时的,而发展确是永恒的。只要有一颗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抱负,就没有爬不过去的山、过不去的坎。

  “为了众人事,含笑到九泉”,这是2004年在泰钢恢复上马20周年的时候,王守东写下一首诗中的一句,以表心迹,没想到一语成谶。就在他辞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主持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安排部署2016年的工作,真正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担当和追求。预定的1月10日到中钢协开会的火车票一直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而它的主人却再也无法启程。

  “五下江南,七上青岛,泣血尽忠,名动天地,如今驾鹤西去,炼钢成魂,再踏奋斗征程;

  六千家庭,万名职工,泪飞倾盆,痛失书记,此刻同舟共济,化悲为力,誓捍泰钢丰碑。“

  这是职工献给王守东的诗行,它寄托了公司上下对他的无尽哀思和怀念,也表明了全体员工将继承他未竟事业、开创美好问来的信心和决心。

  王守东同志,您安息吧。您的党心、您的为人、您的工作、您的苦累、您的贡献,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奋力前行。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