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村搭平台引新生力量“接棒”

26.02.2019  15:20

去年,村里成立了农业公司,全村筹资100万元,流转土地,建起5个蔬菜大棚,王士昌是4位承包大棚的村民中的一位。“村民致富有平台,在家挣得比外出打工还多,村里何愁引不回能带领村民振兴乡村的‘台柱子’。

  “我差不多一年时间没回家了,没想到刚一进村就被‘吓到了’,村容村貌变化真是大!”2月9日,王庄村村“两委”大院里,打工回乡的刘炳如兴奋地说。
  “夸奖的话就不用讲了,主要说说咱村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村支书刘丙旺打断了他的话。
  王庄村地处阳谷县张秋镇,全村825亩耕地,724口人。“和周边村相比,王庄有些落后了。”刘丙旺说,以前,王庄村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富裕村,全村176户,油坊就有50多家。但后来榨油行业不景气,有点想法的村民,要不外出打工、要不做买卖,留在村里的“能人”越来越少。去年,刘丙旺回村当上村支书,琢磨着给村里找条发展的路子。
  “我们村在外务工的人比较多,平时家里的‘顶梁柱’都在外面打拼,村里的事情也很难顾及到。过年开‘村会’就是为了向他们介绍村里的情况,让这些走南闯北的‘能人’、党员们,为村里的发展出出主意,这不,一下子来了90多人。”谈到在春节期间召开“村会”的初衷,刘丙旺说。
  “咱们村应该建更多的大棚,不再光种粮食,也要学着搞多元化种植。”40岁的王士昌说。去年,村里成立了农业公司,全村筹资100万元,流转土地,建起5个蔬菜大棚,王士昌是4位承包大棚的村民中的一位。
  “要是能建起更多大棚,我也不外出找活了。”目前在淄博打工的村民刘桂忠接话道。他认为,现在王庄最缺的就是一个农民增收的平台,离他们村不到10里地的两个村,户户种大棚,一个3亩多的棚,年收入10多万元,几乎没人出去打工。“有了这么好的挣钱门路,你们这些年轻人说媳妇不愁了。”刘桂忠的话引来大家一阵掌声。
  “村会”还有意外效应。以前听说自家的土地要被村里整合利用,再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农业公司种植小麦原种、蔬菜和中药材等,几位起初还有一些抵触情绪的村民,这次在“村会”上听了大家的意见,彻底打消了顾虑。
  召开这个“村会”,刘丙旺还有另一个心思。王庄村有17名党员,60岁以下的只有4人,而4人中只有1人留在村里。“党员应该是乡村振兴、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党员年龄过大,想干事业也有心无力,所以这次开会,村党支部也想发现几个“视野开阔、文化程度高、品质优秀”的好苗子,为壮大组织力量、提升振兴乡村能力开辟新的源头活水。
  “今年有两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到了2月21日,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走了,刘丙旺眼中有“眼界和见识”的几个中青年人并没有留下来,让他有些小失落。不过很快他又振奋了精神说,“应该还会有的,去年交了10多份呢。
  刘丙旺说出此话的底气在于村里正在实施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去年10月底,在镇干部的带领下,他去贵州塘约“取经”,学习其“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理念。今年,他们借鉴“塘约经验”,确定了“党支部+公司+股民”的发展模式。“村民致富有平台,在家挣得比外出打工还多,村里何愁引不回能带领村民振兴乡村的‘台柱子’。”刘丙旺信心满满地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