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鄄城县抓载体 抓服务 抓人才 抓环境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05.02.2016  13:06

  近年来,鄄城县以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城乡统筹、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载体,筑牢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阵地

  长期以来,场地问题一直是制约鄄城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问题,很多村庄都面临着有队伍 、无场地的尴尬局面,为打破制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瓶颈,鄄城县从2014年开始,结合乡村文明行动,采取“财政投入、社会募资、企业捐赠”的资金保障方式,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县委、县政府结合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制订了文化广场建设的三类奖励扶植标准,对满足“不占用农村耕地,面积不低于1.5亩,百姓舞台、文体器材配置齐全,有适当的绿化和亮化”等基础条件的新建文化广场进行以奖代补,一类广场奖励4.5万元,二类广场奖励3万元,三类广场奖励1.5万元。截至目前,县财政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共完成各类广场451个,其中一类广场126个,二类广场252个,三类广场73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基本满足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需求。

  为提高文化广场的利用效率,鄄城县积极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文化活动机制。全县每年举办一次秧歌舞广场舞大赛,各乡镇街道每季度举办一次文化活动展演,村里每月一次文体培训。每支参加全县秧歌舞广场舞大赛的文艺队伍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参加乡镇街道展演的文艺队伍可以获得音响、服装等道具奖励,村里的文化活动骨干还能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文化骨干培训。此外,各职能部门、单位自发组织的“百姓大舞台”、“唱响美丽鄄城”群众歌咏大赛、“四德歌大赛”等活动,以“百姓演,百姓看”为宗旨,给各乡土文艺队伍提供了才艺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有了这样的平台,群众都可以参与进来,群众在自己的舞台上,享受文化生活,享受快乐,享受生活,邻里之间也因为这样的舞台而进一步融洽,社区、村因为文化活动多样而充满活力。今年,全县共组织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次,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100余场次,400多支文艺队伍得到锻炼,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

  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也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誉,群众积极参与,捐资捐物,郑营镇钟楼村经营人发生意的村民刘传高一次性便捐资10万元。在今年上半年的群众满意度考核中,鄄城县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得分达到92.76,位居全市第二。

  二、抓服务,构筑开放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乡村文明行动,采取“财政兜底”的资金保障方式,大力实施“双有、双百、双千”工程。“双有”即村村有文化广场、村村有健身器材;“双百”即每年向偏远村庄送戏100场,培训100名文艺骨干;“双千”即全县成立1000支文艺队伍,每年向农村送电影1000场。该工程已经连续实施了2年,实现了文化广场行政村全覆盖,累计培训文艺骨干562人,成立秧歌舞、广场舞、商羊舞、传统武术展示等文艺队伍1046支,为农村播放电影8000余场次。

  二是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县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并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建立了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机制。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节假日正常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增时开放”,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除白天正常开放8小时外,农闲时节、节假日、寒暑假增开2.5小时的“夜读时间”;村级文化活动室、棋牌室排定党员值班表,全天候开放。

  三是开展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结合镇域特色、村域历史文化等,广泛开展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陈王街道办事处根据辖区功能规划,创建了以曹操点将台为标志的曹氏庄园文化旅游区、以古城镇交易为特色的陈王古都文化商贸区、以神话传说为特色的龙凤文化展示区等6大文化品牌;古泉街道发挥辖区机关驻地优势,广泛开展以文化志愿服务为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其中“书画飘香”社区服务项目,每周为辖区儿童免费提供2个课时的书画培训;“崇德尚武”社区服务项目,免费为群众提供武术指导;旧城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等沿黄乡镇以刘邓大军渡黄河、根据地群众劳军等红色历史为依托,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项目。截至目前,我县成功创建特色文化项目92个,在建项目76个。

  三、抓人才,打造群专结合的公共文化工作队伍

  把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长抓不懈。

  一是开展基层文艺大培训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部门和学校的艺体教师人才资源,大力开展基层文艺大培训,先由文化馆专家对各乡镇(街道)中心校艺体老师进行培训,再组织老师深入到各乡镇、街道、村,为农村培训文艺骨干,每个自然村至少安排一人次的培训老师,累计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已达1000余人。

  二是大学生村官抓文化建设。要求大学生村官兼任所在村的文化室管理员,负责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的管理等,既锻炼了大学生村官的才干,又拓宽了文化人才的来源渠道。

  三是试点公益岗位购买。今年8月份,开始在一些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社区试点文化公益岗位购买政策,街道办事处和所在社区按照1:1的比例出资购买一个公益岗位,公益岗位资金按照兼职不低于500元、专职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实行,目前,试点该项政策的社区反映良好,有效解决了文化活动少人问、少人管的难题。

  四、抓环境,营造齐抓共管的公共文化发展环境

  鄄城县委、县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中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推进落实。县委常委会每年都组织召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专题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年初的文化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年文化工作做出部署;专门出台了《鄄城县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等文件,完善和落实文化发展配套政策,把文化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文化工作、发展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并将以更大的力度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程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提升鄄城文化软实力,努力开创鄄城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