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摘录(一)

22.02.2015  14:04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编制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0问——解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希望为学习理解《意见》精神提供辅导。本报特摘录了部分问答内容,分期刊发,以帮助广大公共文化管理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

  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五个鲜明特征:第一,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灵魂。第三,以均衡发展为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第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源泉。第五,以公共文化立法为保障。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基石。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见》强调构建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了多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显著成就,也为公共文化服务树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尤其在破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尤其是发挥市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覆盖的基础上,均等化将成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意见》将“坚持政府主导”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要履行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人才培养和市场监管等职责,具体体现在:

  第一,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建立、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第二,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导向,建设必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第三,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富有现实意义、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第四,以广播电视、网络、书籍、报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载体传播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五,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典型示范,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六,做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为何特别强调社会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为主导,但由于财力有限,政府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选择。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打破过去“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服务模式,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活力,培育和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

  目前在全国各地涌现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积极吸纳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如宁波市鄞州区将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方向,出台了政策导向目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估办法、考核奖励办法等政策,以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公益文化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运作型”,以公共文化设施市场化托管为代表的“设施运营型”,以文化义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代表的“义工服务型”,已成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资金投入方面,鄞州区在确立政府投入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两年来让财政资金带动社会力量,以1∶10的比例投入文化设施、1∶5的比例投入文化活动,累计达15亿元,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