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后申遗时代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

27.07.2015  11:26


 

  2014年6月2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日,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由此成为我省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

  但申遗过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态度似乎又回到了申遗之前,大运河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重新回到被人遗忘的角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如果文化遗产保护不善,就会被亮黄牌,甚至会被踢出《世界遗产名录》,故宫、丽江古城、张家界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先后遭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另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对山东而言,这笔宝贵的财富近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利用好,更没有转化为我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动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我省应把大运河山东段的保护和开发摆在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申遗成功后,保护更加重要。我省应该以大运河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努力把大运河山东段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给予世界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让大运河在齐鲁大地上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严格落实《山东省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认真实行大运河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制度以及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价制度,切实保护好大运河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色。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有关要求,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点、段应严格做好保护工作,保持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建立完备的监测、档案系统;对尚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他项目,继续加强保护和修缮,并优先给予财力支持,争取早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整理和传承好附载在运河两岸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运河文脉得到延续、运河记忆得到留存。

  积极稳妥地搞好开发和利用。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的功能包括航运、输水、生态和旅游,但是这四大功能在我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断流,济宁以北段已经完全丧失航运功能,输水功能、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也非常脆弱。济宁以南段的开发利用也远远落后于江浙两省。部分失去了运输功能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已经大打折扣。可以说,大运河山东段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山东人愧对先人创造的伟业。开发利用大运河,首要任务应是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大运河的功能,让大运河山东段真正“活”起来,以福泽千秋后代。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协同山西、河南、河北等大运河水源地涵养水源,还大运河清波荡漾的风貌。在此基础上搞好大运河“穿黄工程”以及黄河以北段复航工程的研究论证,待条件成熟时,和京津冀一道争取国家对“穿黄工程”和运河复航的支持,努力实现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搞好枣庄、济宁、聊城、德州等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使这些城市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稳步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搞好遗址公园建设、文物修复、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用大运河这条“金线”把沿线的文化遗产点贯穿起来,形成纵贯鲁西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培植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大运河山东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在齐鲁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唤醒这一沉睡的文化遗产,应该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加强山东在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研究,凸显山东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放大大运河成功申遗的效应,向世界宣传山东,让世界认识山东,让更多的人来体验山东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旅游资源,和沿线省市一道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提升大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产品设计上狠下功夫,把我省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民俗节庆和运河文化融合起来,开发出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运河旅游的内涵。重点搞好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济宁运河乐园、中华水上古城、苏禄王运河旅游区等重点景观的包装和推介,让游客体验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运河风情。

  着力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目前看,大运河山东段的生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削弱。建设大运河生态经济带,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大运河的长久之计。结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不断优化运河两岸产业布局,逐步搬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生态农业、绿色环保产业,构筑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率先崛起的生态经济发展高地。抓好大运河防护林工程建设,搞好大运河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大运河的水环境。同时,进一步明确沿河区域功能定位、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将大运河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重要战略布局,与沿河省市一道共同把大运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经济纽带。

  设立运河保护管理的统一机构。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交通、水利、环保、国土、住建、规划、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存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问题,遗产保护、综合整治和利用管理缺少统筹协调,缺乏保护的整体性和统一规划。搞好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应设立省级层面的大运河管理委员会,负责大运河保护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协调处理与大运河相关的各项事务并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我省沿河5市也应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改变“诸侯割据”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协同搞好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作为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切入点。同时,与江苏、河北建立省际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保护管理责任,防止出现管理盲区。
 

  (作者系民进德州市委副主委、宁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陈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