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百姓美好生活新向往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新看点

06.03.2015  14:45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百姓关切的难题一一部署,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扶贫到户籍制度改革,处处透着民生关怀,一一回应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小标题)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念书”的机会 
  报告: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点评:“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义务教育层面的公平,最大问题就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说,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公民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公平同样应该成为国家必须追求和保障的目标。她同时建议,提高乡镇学校老师的待遇,让基础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  倾斜。  
  (小标题)医疗:降低虚高药价剑指看病贵难题 
  报告: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点评:看病贵,一个重要原因是药品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说,必须尽快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同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他还建议,调整医保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很多基础药物没有在医保报销目录里,如果能将这些常用普通药物写入目录,将使普通药费平均下降25%,老百姓至少受惠30%,会大大缓解看病贵的难题。” 
  (小标题)住房:差异化政策让“居者有其屋” 
  报告: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点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住房政策的部署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全国人大代表、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说,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最重要且难度最大的就是农民工在城镇的住房问题。他建议通过扩大城镇居住用地供给、抑制投机、完善公租房等政策手段,解决现有外出务工人口及未来更多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彻底推进  农民工的市民化。 
  (小标题)户籍制度:提高“居住证”含金量 
  报告: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 
  点评:“此举是‘重要进步’,不再以城乡标准划分户口,体现改革的公平和正义,将促进实现公民权益的平等。”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何香久说。他认为,尤其对于农民工群体意义重大,应通过户籍改革,减少农民工在城市流动过程中面临的因户籍问题产生的就业、生活、医疗、子女读书等各方面的阻碍,同时优先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保障  体系,并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小标题)就业:应对“大学毕业生人数最高年” 
  报告: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尽管去年超额完成了就业目标,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不能乐观。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多少就业,这个就业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建议,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释放市场活力,让民营经济和创新型经济承担更多的就业。 
  (小标题)扶贫:“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再减1000万 
  报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说,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五年多时间,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工作刻不容缓。他建议,要将扶贫工作重点由过去单纯重物质资本开发建设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要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重视人口素质问题,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小标题)上网:让更多人群享受更高速度的宽带上网  
  报告:壮大信息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总经理简勤说,挖掘信息消费的潜力,一方面要在农村扩大覆盖率,一方面要在城市提高上网速度。农村宽带的普及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工信部要求,地方首先要解决行政村通宽带的问题,但很多偏远地区很难做到一步到位的宽带有线接入。他建议,在一些偏远地方可以宽带、4G的方式一起用,让更多人享受高速上网。 
  (小标题)养老金:提高标准让社会保障网更加“可依靠” 
  报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 
  点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养老金标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上的担当和务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日益呈现高龄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建议,除了加强社会保障之外,还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小标题)收入:工资制度将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 
  报告: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点评:在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看来,应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作为目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他认为,要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参与采写记者:李延霞、岳德亮、陈梦阳)(完)   
   (报告民生新看点)破除以药养医、提高医保补助、保障村医待遇——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医改的三个“关键点”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胡浩、李亚红)“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医改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点”上。 
  ——公立医院改革扩大试点,破除“以药养医” 
  2014年,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扩大到1363个,240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城市公立医院也取得进展,国家和省级试点城市达到63个。但是,由于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医院逐利机制尚未破除等原因,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等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 
  “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主要是针对公立医院。”来自江苏淮安的全国政协委员李玉峰为政府工作报告“点赞”说,“能在全国,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能尽快启动大型医院改革,并且鼓励社会办医,将形成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互相并存、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所有参与改革的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完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行业监管。 
  ——医保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 
  打造健康中国,离不开覆盖全民“医保网”和近便快捷的“就医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总理的报告很实在,都是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具体阐述。比如大病保险制度是一项真正缓解群众因病致贫的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2014年北京市建立了大病保险制度,截至2014年9月底,北京市各区县完成大病保险筹资近1.24亿,2014年共计补偿15471人。 
  ——方便几亿农民就近看病就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这将极大地推动实现几亿农民就近看病就医的梦想。”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说,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建立村医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实现村医职业化,也能解决全科医生留在基层的问题。 
  “村医是数亿农村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增加经费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我国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质量。”戴秀英认为,医改的这个努力方向将给中国亿万农民带来最实在的好处。(完)   
   (民生新看点)铁腕大治“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天蓝、水清、土净”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铁腕大治“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天蓝、水清、土净”
  新华社记者华晔迪、丁文杰、王菲菲 
  天蓝、水清、土净,这些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获得回应。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许多代表委员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严厉依旧:一方面彰显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治污标准提高 
  “铁腕治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治污标准的提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均高于去年。 
  “一些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总量却仍保持高位。”全国人大代表、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老百姓对环境质量改善期望值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常态,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很艰巨。 
  高标准意味着严要求。“从深层次看,环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问题,我国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能耗较高,因此环境治理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过程,只有从根本上去调整,排放量才能从源头上得到控制。”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 
  ——“水十条”“大气十条”双管齐下,“土十条”呼之欲出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报告提出,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同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提出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落实“大气十条”,实施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这些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日益严峻的大气、水、土污染形势,并且已有应对之策。在高吉喜委员看来,相比已经得到足够重视的空气污染问题,从长期危害性和治理难度等方面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更值得关注。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此外,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8.02万公顷,有30.7%的国土遭到了侵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研究环境法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说,水安全问题不仅事关到防洪、供水、粮食等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根据环保部部署,今年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大气十条”,强化监督考核;全面落实“水十条”,坚持地表与地下、陆上与海洋污染同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等制度;同时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 
  “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报告说。(完)   
   (报告民生新看点)短评:民生安排要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赵晓辉、陈梦阳)“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处处可见这种细微安排。 
  对于部署一个大国全年政府工作的报告来说,这样的政策举措在其中显得微乎其微。然而,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群而言,这些举措却都是具有极高含金量的干货,是能够让老百姓产生民生“获得感”的大动作。 
  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期盼,既是政府工作的动力、努力方向,也是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社会才能和谐。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举措,只有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配合,也才能行稳致远。 
  民生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关怀,最忌讲空话、套话。中央政府已经做出表率,各级政府在谋划民生工作的时候都要从实际出发,从细微处着眼,实抓实干。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正是来自于对自身和周遭点滴变化的感受。措施不怕小,关键是惠及百姓。只有这样才能让民生的每一分钱都不白花,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