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近年来,山东省商河县玉皇庙镇瓦西村创新基层党建方式,按照“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带民富,走出了一条“在增收中服务,以服务惠群众”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曾经的瓦西村,是以传统粮棉种植为主的典型农业村,村民收入普遍不高。为此,村党支部书记常延富总想为全村百姓找一条挣钱多的路子。2000年,玉皇庙镇林果站举办“订单农业”推广会,常延富无意中看到了黑皮冬瓜种植项目,这种原产于广东的黑皮冬瓜具有产量高、储存时间长、易于运输的特点,这不正是瓦西村苦苦寻觅的“金钥匙”吗?
于是,他专程跑去广东取经,学成归来后,在自己地里率先种了6亩黑皮冬瓜。他天天盯在瓜地里,冬瓜什么时间育苗、移栽、架秧、掐顶了如指掌。2001年,冬瓜亩产达到1.3万斤,一亩地收入达3500元,比种植普通粮食作物增收近一倍。
常延富种冬瓜发了财,就想喊上大家一起致富。结果村民不愿意“吃螃蟹”,常延富找到党员赵合平,“咱们是党员,带头做个试验,给大伙儿看看。”赵合平夫妇俩各分4亩地,一边种粮,一边种冬瓜。秋后,种粮的收入800元,种冬瓜的收入达到3000多元。这下子,大家种黑皮冬瓜的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在冬瓜产业党小组带领下,该村黑皮冬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并成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成为瓦西村的主导产业和品牌。
西瓜产业党小组探新路瓦西品牌日渐成名
为解决产品单一问题,村党支部不断探索新的种植品种,掘金多元化产品。2012年,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常延富和几名党员开始了对西瓜种植的探索,经过考察,最终确定种植蜜童西瓜。群众心中都有一本经济账,对新鲜事物总是怀有顾虑,要想火车跑得快,必须车头带,常延富毅然带着村里几名党员成立西瓜产业党小组和种植合作社,率先种起了西瓜。
2013年,他们种植的20亩西瓜销售后利润达到10余万元,并斩获多个奖项。还在观望的合作社成员以及其他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讨教经验,迫切想加入合作社的种植队伍中。渐渐地,西瓜合作社初具规模,发展到15个大棚、70余亩地。如今,瓦西蜜童西瓜赫赫有名,个头小、甜度高、耐储存,每年慕名前来采摘西瓜的游客络绎不绝。
葡萄产业党小组创特色这里的葡萄“穿雨衣”
2013年,瓦西村果蔬产业越搞越红火,村民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然而,秉持“没有永远的特色、只有不断的创新”理念的瓦西人又闲不住了。在常延富带领下,瓦西村组织种植能手到大泽山等地考察学习,看到葡萄种植见效快、收益高、易管理等优势,决定大力发展葡萄种植,自此葡萄产业党小组应运而生。在果蔬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瓦西葡萄采用最先进的“双限避雨栽培”技术——即“限根限产”,在葡萄整个生长期严格控水控肥,实行单枝单果,让养分最大程度集中到果实中去,确保果实口味纯正甘甜,种出最优品质的葡萄。
“这项技术好是好,但是投入高、产量低,对种植环境也有要求,推广难度大,一般老百姓不愿种。”常延富又犯了难。怎么让群众按照技术要求种葡萄?15个种植户组成的党小组再次身先士卒,2014年春天15户的葡萄园相继落成,铺上限根雨布、防雨蓬布,严格遵照标准种植。到了2016年,大家的葡萄亩产普遍达1500多公斤,有的一亩地收入4万多元,原本观望的群众纷纷报名种植葡萄。如今,瓦西村葡萄种植已从当初的15户50多亩发展到30多户100多亩,葡萄种植成为这座小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完)
[ 编辑:贾淼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