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扶贫尤需“精准识别”

05.09.2014  10:02

  ◆扶贫工作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关键是精准识别。截至今年6月底,聊城市精准确定省贫困村650个,贫困人口25.03万人。国家扶贫标准贫困户2.93万户,贫困人口9.47万人,不但圆满完成了精准识别任务,也为下一步的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依据。
  

  确保信息精准无遗漏

  8月24日,记者来到东阿县刘集镇前关山村,见到了经精准识别后被确定为扶贫对象的村民张学亮。在张学亮1981年修建的老平房里,张学亮介绍说,今年50岁的他,还要照顾80多岁的父母,要不是担心父母的身体,自己早就撇开仅有的2亩地,外出打工了。

  走出昏暗的房间,房与房之间不到半米的夹缝里,一根连着黑色橡皮管的沐浴喷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顺着橡皮管往屋顶上瞅,另一头连着一个黑色大水箱。经询问,记者才知道,这就是张学亮家的露天“浴室”。记者问:“夏天你们能在外面洗澡,那冬天呢?”“那就不洗呗。”张学亮耸耸肩,尴尬地说。

  “像张学亮这样的情况,我们此次把他选为精准识别的对象,村民没得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孝子,为了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操碎了心,可每年却只有2000块钱的收入。”前关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臣说。

  张立臣告诉记者,前关山村近2800口人中,通过精准识别,共有955人被选为扶贫对象,而公示表至今仍贴在村委会外的公示墙上。“这次精准识别,哪像以前那么简单!”张立臣说。原来,为了防止村民不知道精准识别的政策,也担心有漏户的现象发生,东阿县决定首先对全县村民进行入户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后,再依次进行申请、民主评议、公示等工作。“为了保证公平,在精准识别工作之前,我们还要求各村选出村民主评议贫困户评议小组成员,千人以下的村至少20人,千人以上的村至少30人。”东阿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刁显国说,“选好的评议成员带着印好的农户登记表入户调查,登记表上的内容出省定的意外,我们还另加了种植、养殖、经营、打工、转移、财产等项目,确保被调查户的信息无遗漏。”

  “即便是这样,村民还有找到我这里来的呢,问我为什么没有选他。”张立臣说,“当时我就告诉他,这次精准识别的要求很明确,省定的是收入少于3322元,就算你家的收入低于这个数,那也得先选村里最困难的那一批。评议员也都是咱们村的,谁家的情况咋样,他们也是了解的,最后大家投票,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再说了,此次印发的《东阿县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实施方案》上明确规定了贫困村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你如果被选上了,敢接受全村村民的监督吗?”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在工作中,我们坚持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入,确保精准识别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操作方法和规程执行,坚决杜绝打人情牌、关系牌。对此,我们区对责任状的签写十分重视,目的就是防止有违规操作和‘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现象的现象发生。”东昌府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孙光芹说,“在识别过程中,五保户、低保户、伤残人士等首先要识别进来,但是真要做好扶贫工作,那就得先选择那些有脱贫能力、脱贫愿望的群众。所以在真正的扶贫过程中,选定的人员对象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而不能一成不变。”

  扶持贫困户成功脱贫

  聊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陈玉桥告诉记者,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将实现我国扶贫工作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而“真扶贫,扶真贫”的关键是精准识别。截至今年6月底,聊城市精准确定省贫困村650个,贫困人口25.03万人。国家扶贫标准贫困户2.93万户,贫困人口9.47万人,不但圆满完成了精准识别任务,也为下一步的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依据。

  “精准识别工作首战告捷,下一步,如何对这些贫困户进行扶持,还要等待省里的指令。既然是‘真扶贫’、‘扶真贫’,那么如何将扶贫的‘输血能力’转化为‘造血能力’,让现在的贫困户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政府的扶持,能够成功脱贫,是政府应当考虑的问题。”刁显国说,“通过以往的扶贫经验来看,贫困户们缺乏养殖知识和经验,送去一头羊,竟然宰了吃了,再或者扶持一两千块钱,连个大棚都架不起来。但如果我们鼓励贫困户可用扶持资金(或家畜)入股种养大户,同时在种养大户的带领下打工,这样他们既能拿到分红,又能领到工资,会收到更好的扶贫效果。”(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