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服饰 济南圣泉集团依靠创新“点石成金”

11.09.2017  16:37

 

  11日上午,“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济南圣泉集团,参观生物质石墨烯科技展厅。

济南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向记者介绍生物质石墨烯服装有关情况。

   中国山东网9月11日讯 (记者 姜瑞丽)有一则叫“点石成金”的故事,讲的是某位仙人只要用手指一点,就能把石头变成金子。石头变成金子只是美好的神话,把废弃物变成“黑金”却是已经实现的现实,拥有一双“神仙妙手”的是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泉集团”)。

   置身刁镇放眼全球,一家民营企业的崛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提起1979年,很多人脑海中会回想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想起刚刚拉开序幕的改革开放。

  殊不知,正是这一年,在齐鲁大地上,“一代儒商”孟洛川的故里章丘刁镇诞生了一家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这家企业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拥有员工3700余名,总资产66亿元的创新型企业集团,成为助推民族企业崛起的生力军。

  9月11日,“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50余家中外媒体来到圣泉集团,立体考察这家民企的创新发展之路,了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细胞的运转现状。

  当你乘坐高铁或者飞机去旅行,或者嚼着口香糖无所事事时,你或许不会知道,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产品,可能就是用圣泉集团生产的原材料制造的。这家一度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今正依靠“创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圣泉集团前身是章丘刁镇糠醛厂,再往前,是济南轻工化学品厂的一个车间。因各种原因一度濒临破产。1985年,当时任章丘县铸管厂厂长的唐一林被派到糠醛厂“救火”——这时累计亏损200多万元的糠醛厂已奄奄一息。

  唐一林上任后,圣泉集团开始专注于各类植物秸秆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经过近40年的创新发展,圣泉集团在植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对全球有示范意义的成功道路。如今,已实现植物秸秆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全组分100%利用,1吨植物秸秆可生产出成1吨高附加值产品,真正将植物秸秆“变废为宝”、“吃干榨净”。这家濒临破产的厂子在唐一林的手不仅起死回生,还成为业界的独角兽,取得众多傲人业绩。

  了解到圣泉集团将毫不起眼的玉米芯变成了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少记者感叹,这家企业仿佛拥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神功,总是出其不意让人惊讶。随手拎出一些案例,便可佐证:

  圣泉集团与黑龙江大学利用植物秸秆纤维素联合研发出全球热点新材料——生物质石墨烯,国际首创,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生物质石墨烯工业化生产与商业化应用;

  利用植物秸秆半纤维素生产木糖及L-阿拉伯糖,建有世界最大L-阿拉伯糖生产基地及亚洲最大木糖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

  利用植物秸秆木质素研发生产了沥青乳化剂、染料分散剂、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薄膜、木质素电池阴极膨胀剂、建筑材料减水剂等产品,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多年垄断。

  圣泉集团每年推出的创新成果和专利不计其数,而这些创新成果的原材料只有一个,就是被农业和农民视为下脚料的玉米芯。不夸张地说,圣泉集团如变魔术般将小小的玉米芯变成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这些产品见证支撑着国家众多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引领圣泉集团发展的“道”是什么?在“道”生万物的过程中,圣泉集团又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

  对于记者们的好奇,董事长唐一林将答案浓缩为一句话:“创新是圣泉发展的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