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买矿却弃采,石山两年变果园

08.09.2016  21:10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姜建彬)莱州市柞村镇消水庄村坐落在群山深处,村南是有名的大泽山。王德学和王金寿这对父子,毅然停止开山,并且决心把矿山变成果园的想法和做法,不但有大勇,而且有大智。

  △ 开山采石形成的像小山一样的废石料。

   △ 今年春天嫁接的葫芦枣,初秋时已经果满枝头。

  农村大众报莱州讯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姜建彬)莱州市柞村镇消水庄村坐落在群山深处,村南是有名的大泽山。这个村61岁的村民王德学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原因以前是因为他连续多年买山开采石材,现在则因为放弃开石矿,和儿子王金寿一门心思地治理矿山,誓让230亩的矿山变成一个大果园。
  消水庄村附近的山上,石材质量很好,价格当然也高。1994年,王德学在村北的山上,买下50多亩地,开山取石。此后,他逐年买山,到2014年,他共买下230多亩矿山,足足占了山南的半个山坡。王德学觉得,他是在为儿孙着想,守着这片山,年年开山取石,以后多少代人都不愁没钱花。王金寿完全认同父亲的这一想法,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村里,和父亲联手开采石材。
  2014年,政府号召保护山体,停止开山。王金寿和父亲商量:咱们响应号召,停手吧。王德学说,停手能行吗?买230亩矿山,花了1000多万元;买开采设备,花了近800万元;开山取石需要办各种证件,花掉的钱也是个很大的数目。
  2014年秋天,父子俩抽空就到他们买下的矿山上转悠。开山20年,已开采面积达4.2万平方米(合63亩地)。已经开采的地方,形成3个巨大的矿坑;开出来的废石料堆在山上,形成一座座新的小山。王德学对儿子说:“我们这里以前是老果品基地,这230亩山上有近百亩果园,种着桃、苹果、葡萄。
  2014年年底,父子俩下了决心:山上不再开采一块石料,转向治理矿山,让230亩矿山全部变成果园。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至少今后五六年的时间里,这片山不但不会给他们带来一分钱的利润,而且还要不断大量投入治理费用。
  王金寿说,他之所以有决心把矿山变果园,原因之一是因为山上有了水。开矿形成了3个巨大的矿坑,其中最大的一个深100多米,可容纳上百万立方米的水。矿坑在高处,里面的水靠自流可浇灌一半的果园;再在最高处建几个蓄水池,管道通进剩下的果园,坑里的水抽到蓄水池,这样全部果园实现自流浇灌。
  从2015年至今,父子俩已经整理并栽植出80亩果园,加上早期开矿时推平后种上果树的地方,他们已经有了100亩果园。剩下的地方,基本都是废石料山,废石料足足有50万立方米,这是他们治山最难的地方。
  王金寿算了一下,如果这些废石料全靠雇车的办法运走,需要花1500万元,这是他们承担不起的。最后,他们决定采取最省钱的办法:废物利用。把废石料卖给填海和洗沙的。他们自己有装车机械,有大型运输车辆,王金寿自己开车把废石料送上门,这样还会有些利润。但矿山整平需要投资。卖废石料的利润和整平矿山的投入相抵后,还需要再投进去至少100万元。这还没算栽果树及后期管理的费用。
  去年7月,王金寿注册成立了莱州康尔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想在治理后的山上,栽植葫芦枣,配以大樱桃和葡萄。
  王金寿说,他们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矿山全部治理完,栽上果树。“虽然困难很大,但我们很有信心。山上水干净,砂土地种出来的东西品质好,我们走绿色之路,靠互联网打品牌和销售。5年以后,这片山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财富。”36岁的王金寿说。
◎快评 放弃开山取石是大智慧
  十多年前,农村大众报编辑部曾策划了“破碎的山与河”报道,派出记者各地寻找开山取石、进河挖沙行为。当时记者所见所闻的文字描述以及拍摄下来的照片,至今印象深刻,因为太触目惊心了。
  保护家园,是国家的号召,更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站在保护家园的第一线,保护的又是自己的家园,应有大智慧。因为要保护的不仅是在耕种着的土地,还有他们身边的山川河流和一草一木。环境破坏了,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其中;环境保护好了,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其中。
  王德学和王金寿这对父子,毅然停止开山,并且决心把矿山变成果园的想法和做法,不但有大勇,而且有大智。保护好、培育好青山绿水,才是为儿孙更长远的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