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普遍设立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积极打造司法行政工作新触角

14.09.2015  14:13
来源: 时间:2015-09-13

 

      近年来,青岛市司法局以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为契机,积极建设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不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主动作为,赢得市委市政府支持。积极整合各项职能,依靠社区(村居)自治组织成员、人民调解员、普法宣传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志愿者等,成立司法工作室,将司法行政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法制日报》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青岛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建设深化“六小六大”工作的意见》,将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纳入社区建设。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全市六大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上,对加快社区司法工作室建设进度,配齐人员,强化基层稳控力量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整合资源,推进工作向基层延伸。制定《关于推进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建设指导标准》,对司法工作室机构设置、工作运行、制度保障等进行规范。明确工作职责,搭建以矛盾早期预警调处、社区便民法律服务、安帮矫正跟踪考察“三位一体”工作平台。采取“一体多元”工作模式,在工作室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岗、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组、法律服务咨询点(律师会客厅)、公证联系点、法律援助工作站。吸收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为固定工作人员,同时吸纳离退休法官、检察官、志愿者、司法协理员等参加,不断充实工作力量。建立日常值班、定期接待、公示公开、分析反馈、工作登记等制度,及时研究、掌握社区(村居)矛盾纠纷、不安定因素和法律服务需求的特点和动向。
      三是创新形式,服务群众取得新成效。打破过去单纯课堂形式的普法模式,代之以“法律订单服务”“社区党员律师茶座”等灵活形式,开展普法宣传4200多场次。对突发纠纷,及时赶到现场调解,开展特色调解、跟踪调解,使纠纷调解更加快速,防止矛盾累积。通过“服务折页”“服务联系卡”,律师“会客厅”、“联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站等方式,极大方便基层群众获取法律服务。对特殊人群实行“扁平化”监管,实现了对特殊人群全方位、无缝隙的教育和管控。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