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讷: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07.02.2015  14:45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重大课题。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结晶,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关系的活标本,从中医的发展和当代面临的问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规律性关系。

一、中医是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

国学有两大系统,一是人文国学,二是自然国学。自然国学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关于自然的学问,即科学技术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学、农学、医学等,其体量之大不亚于人文国学,其水平之高,在公元后的十多个世纪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李约瑟经长期系统的研究反复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繁荣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李约瑟曾经总结道:“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除了有希腊成就的高峰之外,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高于欧洲,而且常常要高得多。”许多学科的成就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是杰出代表。2001年北京的一批学者联名发表《自然国学宣言》,主张研究和弘扬中国自然国学,开始组织编撰出版自然国学丛书,从2013年1月起《大众日报》开辟了“自然国学”专栏,6月在青岛召开了首届全国自然国学研讨会。

问题在于,从15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工业文明,而这些都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社会则进入封建社会的没落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都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条件,而且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要么被作为封建主义的文化被批判或打倒,要么陷入存废之争。自然国学如实地反映着自然规律,其客观真理性不可否定,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的知识先后与西方相关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不再独立存在和发展,只有中医是个例外。百年来,中医经历了中西汇通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至今不能与西医融合;同时数次被批判、否定、废止,但废而不止。中医成为硕果仅存的自然国学,至今昂首挺立于世界的科学之林。

历史和当代的事实证明,中医是中国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发展到今天,其辉煌突出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出来。

(一)中医有三个“第一”

1、中医是中国对世界第一大贡献

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中医,多次论述中医是伟大宝库,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中医是一项。最有代表性的是1953年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2、中医是中国第一大发明

这是本人研究中医几十年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的世界级发现和发明众多,已知的“四大发明”是其代表,但中医的发现和发明要大得多、高得多。那四大发明都是单项技术,而中医不但有技术发明,更有科学发现,是包含系列发现和系列发明的庞大体系。就技术发明而言,单就针灸一项,就不亚于四大发明中的任一项。而更有价值的,是中医对健康与疾病深层复杂规律的科学发现。中医这些发现和发明的发明度和贡献度,远远地超过已知的四大发明,不能不列第一位,只是其贡献还没有充分地实现。

3、中医是世界上第一门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兴起于20世纪中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是新的科学革命的方向。上次科学技术革命始于16世纪的欧洲,方向是按还原论向微观深入。还原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思想基础是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颗粒原子(莫破质点),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因而可以分解,只要把事物(人)一层一层地进行分解,还原到最小的物质颗粒(西医先后把人分解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就找到了本原,就能够揭示根源和本质。但从上个世纪之交开始,科学事实证明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世界的本原不是原子,而是“原始火球”,世界的多样复杂并不基于原子的多少,而是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从微观方向调回头来,从横向研究世界的复杂性,成为20世纪科学革命的新方向,40年代出现了系统论研究,后发展为庞大的系统科学,80年代又出现复杂性科学。科学界(以霍金为代表)认为复杂性研究是科学的最新方向,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

就在这种发展中,钱学森提出,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而中医正是关于这一复杂系统的科学。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于2004年明确地提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此后这类认识日益增多。

本人研究认为,人是宇宙演化至今的最高产物,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中医不加任何取舍地考察和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如实地接触、认识、掌握了其复杂特性、机制、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中医对人的复杂性的研究和认识,迄今在医学和科学都是唯一的,是接触和研究复杂性的先驱,是第一门关于复杂性的科学,也只有从复杂性科学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的科学原理。

问题在于,复杂性科学刚刚兴起,许多人(包括科学界的)还不了解,而中医的研究和认识又没有达到现代水平,许多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被误解、怀疑、否定是难免的,可以说,不懂复杂性科学,就难懂中医。

(二)5000年创造三大奇迹

1、世界多元医学中唯一不中断地发展至今

人类文明有5个主要发源地(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都孕育产生了自己的医学,但其后来的发展命运非常不同。古埃及先后被波斯帝国和希腊吞占,其医学过早地衰落了。古巴比伦也被波斯帝国吞并,其医学也过早地中落。古印度先后被波斯帝国、马其顿一度占领,其医学到12世纪以后也衰落了。古希腊到古罗马的医学是一个高峰,但到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中断了;16世纪开始的医学革命,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但没有复兴和发展古希腊医学,而是转向了还原论,发展成为今天所见的西方医学体系,在现有的西方医学理论和教科书中,找不到古希腊医学的一个字。

只有中国医学是个例外,从起源到今天,5000多年从未中断,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

2、中国多门自然科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具有民族性和国别性,不同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达到真理水平时,必然会统一。中国的自然国学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就有一个这样的统一过程,李约瑟对此做了专门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后的十个多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遥遥领先,16世纪开始的欧洲科学技术革命,逐步赶上和超过中国,各个学科逐步走向融合,找到了各学科实现融合的具体时间,到19世纪末,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已经与西方这些学科的成就全部融合,只剩下一个例外——医学,中医学与西医学至今格格不入,找不到可融合的基本点。

李约瑟于1967年总结称:“东西方物理学,早在耶稣会士活动时期终结时融为一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在植物学和化学方面,过程就要长一些,一直要到十九世纪才达到融合。而医学方面却至今还没有达到。中国医学上有很多事情,西方医学解释不了。”“我们发现,东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至今还未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1956年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和推动,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和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经过60年的实践,不但没有实现中西医统一,反而证明其基本原理“不可通约”。这在医学和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

3、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至今主导临床

中医现行的理、法、方、药体系,确立于秦汉时期,《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是其经典。这个体系包括运气、养生、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学说,以及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至今是中医学术的主干和核心,可靠而有效地主导着临床防治。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证明它掌握着客观规律。2000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至今主导临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又是一项奇迹。

(三)跨世纪提出三大难题

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没有停滞,在20世纪进行了三项伟大实践,即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医走向现代世界。实践的结果,都基本或完全出乎预期,到世纪之交,成为医学和科学的三大难题。

1、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

中西医结合研究由毛泽东主席倡导,他讲:“‘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国家将中西医结合确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曾经希望到20世纪末实现中西医统一,但到了世纪之交,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中西医的基本原理“不可通约”。

中西医不可通约表现在医学学术上,但其根源在思想文化。不可通约的本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发现了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总结为不同的理论。西医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产物,遵循的是还原论,注意的焦点是组合、分解、还原、原子(或其化身“粒子”、“成分”);而中医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产物,遵循的是朴素系统论,注意的焦点是整体、分化、关系、“和”与失和、失调等。

中西医的这种差异,正是复杂论与还原论的分野,复杂性科学给“复杂”下的简明定义是“超还原”,即复杂是不可还原或反还原的,“复杂”是中西医的分水岭。由于中西医在基本原理上不可通约,目前临床治疗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不过是一种“AA制”,即“两种诊断互参,两种治法兼用,两种药物并投,两种理论双解”。

2、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

从1980年开始,国家提出了中医现代化方针,开始了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它与中西医结合研究不同,关键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纲要和计划,从基础理论、临床防治、中药方剂等方面展开,其目标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验证、阐明、发展。阴阳、藏象、经络、辨证等基本理论,都先后列为部级和国家级课题,组织全国的力量进行攻关,有些课题成为世界性热点。但研究的结果,没有一项能够明确地验证和解释,得到的基本事实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还难以研究和解释。四川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总结称:“从根本上看,与其说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落后于中医的实践。”

以经络为例,中医发现和驾驭它已几千年,针灸治疗循经取效,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国家两次列为基础研究攻关课题,国外学者提出,经络研究包含若干诺贝尔奖级的课题。能用的研究手段国内外都用了,得到的是两个基本结果:第一,经络客观存在,不但中国人有,世界上各肤色的人都有,发现了一批经络敏感人,用现代手段检测的经络循行路线,与中医的经典描述(如针灸铜人)绝大部分相同。第二,经络就在人身上,但找不到。解剖研究到了分子水平,寻找经络形态结构的各种努力均告失败。能驾驭其功能但找不到其结构,成为科学上的一个谜,经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迄今无解。

中医是以人为样本进行的研究,人身上有什么,就研究、认识、总结什么,探索进行调理的方法和途径。许多现象和规律超出了中医那个时代的研究和解释能力,因而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题在于,中医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人身上的那些现象和规律客观存在,但现有的科学技术至今也还没有接触,没有研究,它们所研究的,主要是各种可还原的东西,远未达到人的生命运动的复杂度。从整体上来说,现有的科学技术是16世纪以来形成的体系,它以西方思想文化为基础,特别是贯彻着还原论,存在着明显的历史的和时代的局限。

3、中医走向西方世界无轨可接

1972年美国总结尼克松访华带动了“针麻热”,开始了中医走向现代世界的进程,出现了世界性的“针灸热”、“中药热”、“中医热”。“中医西进”40年,遍及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40亿人在使用中医药治病。

中医走向西方世界,一开始是希望与西方“接轨”。实践的结果却发现,西方人对中医药治疗的自然、无伤害、价格低廉非常欢迎,但要理解和接受中医的理论和思想却非常困难。中医的概念在西方没有对应的语言可翻译,只能音译加解释,很难原原本本地表达中医的原义。特别是中医的思想观点,如整体观、元气论、气分阴阳、藏象、经络、辨证等,与西方思想文化格格不入。中国的元气论与西方的原子论对世界和人的理解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因此,中医医疗可为西方人接受和欢迎,但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西方无轨可接,要走向世界只能“铺轨”。这种“无轨可接”的本质,是思想文化不同轨,是内化在中医和西医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

二、从中医看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医5000年创造的三大奇迹,从历史长河的纵向上,展现出中医是中华文明的世界级辉煌成就;中医跨世纪提出的三大难题,从现时代的横断面上,展现出中医这三大奇迹的内在本质——其研究内容超出了西方医学和现有科学的视野,之所以超出,在于中医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研究和认识。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医学化的产物。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中医;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地发展中医。

(一)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的标本

科学哲学研究指出,影响和决定科学发展的因素和条件,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是外部条件,影响和决定科学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中医和西医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由这些条件及其差异造成的。而思想、文化是内在条件,它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焦点,支配着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突出什么、忽略什么,不但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造成“仁者见仁不见智,智者见智不见仁”。中西医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上的差异,正是由此造成的。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西医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

中医之所以能够创造“三大奇迹”、提出“三大难题”,决定性因素有以下两条:

1、实践基础

中医在世界上占据两个“独有”:一是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中国历来人口众多,长期占世界人口的1/4,人多病多,为中医的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临床条件。二是5000年连续不断。中国社会长期统一稳定,为医学提供的最大临床样本也长期稳定,使中医在这个世界最大临床样本连续不断地研究了几千年。

2、文化基因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的健康与疾病,但怎样研究、研究什么?中医与西医在此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西医遵循的是西方传统的原子论、实体论、构成论、机械论、还原论,一方面把“人”简化为“人体”,对人体进行分解还原,从器官一直分解到分子甚至纳米层次;另一方面发展了“机器医学”、“生物医学”等模式,竭力寻找可用机器原理和现有生物知识能够研究和解释的东西,或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用特异性指标检测的东西;不能这样研究的,就被忽略和排除。

中医则不同,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元气论、矛盾论、生成论、有机论、系统论,建立的是以人为本的“人医学”模式,原原本本地不加任何取舍地研究和认识人的健康与疾病,更没有用有限的实验条件来扭曲。这样,人身上有什么,就接触、研究、认识什么,不知其所以然的,只要临床表现,也去接触和研究,寻找调理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以和为贵”、“矛盾运动”等思想,是中医研究和理解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基本原理,转化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思想精髓,是原则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文化根蒂,而其焦点,是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对立。

(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医学是其中的一部分。从人类文明史和医学的发生和发展来看,文化与医学是母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同样是这样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术的思想母体、文化基础,其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

周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周易的64卦有39卦论及医药。周易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太极、变易、矛盾、相互作用、阴阳合德、阴阳交而生物等思想,被中医接受成为其学术思想,指导着研究和认识,转化成为中医理论。

2、“道家与医家自古不分”,“十道九医”

道家的思想、理论、实践都系统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医的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医的主要经典,大量引用或阐述《老子》的章句或观点。历代有许多医家都是深有造诣的道学家,如东晋的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等。道家的修炼、养生、气功、炼丹、方术等,都直接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3、儒家的“仁者爱人”内化为“医乃仁术”

儒家思想深化了中医对“人”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医”的境界。“贵和”、“中和”的思想深入到医理;“仁者爱人”思想发展为“医乃仁术”观,强调“大医精诚”、“德术并重”;出现了一大批由儒而医、亦儒亦医的“儒医”,讲究“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主张“为人子不可不知医”、“以医药事君孝亲”,把知医事医视为忠君孝亲所必须。

(三)从阴阳学说看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阴阳学说源于周易,发于道家、儒家,中医将其医学化,用以研究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成为中医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

1、哲学的阴阳

阴阳是一条客观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特化。对立统一是最高的最普遍的辩证规律,它揭示了统一物之分为两个方面。在对立统一规律中,“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只是“对立”,不规定其他具体属性。阴阳则不同,“两个方面”不但对立,而且规定了具体属性——阴和阳。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不可更易。阴阳是有具体属性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特化。

阴阳学说是中国对于有阴阳属性的对立统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定程度的具象化,而且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研究和总结,突出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原理性特点。

第一,是“一分为二”。阴阳学说基于元气论,是“气分阴阳”,其经典表达式是太极图。“一分为二”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元气分化生成的。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儒家的“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讲的都是“一分为二”,是从一个原始整体分化出内部各部分,不是相反。太极图是一分为二的,不是合二而一的。欧洲的原子论是“合二而一”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世界万物都由原子组合而成,从19世纪末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三次否定了原子论的这种世界观。

第二,非对称,对立统一的复杂层次。阴与阳属性相反,不对称,相互作用而产生新事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而生物”、“二生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相同的属性相互作用不能产生新事物,只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属性相互作用,才产生新事物,这是世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据,是世界复杂化的内在动力和根据。在欧洲原子论的世界观里,没有内源相互作用,是靠外力进行组合;没有相反属性的“阴阳交而生物”,没有新事物的内在发生根据。

2、医学的阴阳

阴阳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特化,在世界上有普遍性,人更如此。中医研究了人及其健康与疾病的阴阳,将阴阳学说医学化为中医理论,实现了从哲学到科学的转化。

第一,研究和认识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阴阳内容。这种阴阳属性是具体的,包括生理的、病理的、药理的。认识到“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研究了阴经、阳经、心阴、心阳、肾阴、肾阳、阴虚、阳虚、滋阴、壮阳等具体的生理、病理内容。这里的概念和理论已经完全是医学的,是人的健康与疾病中的阴阳矛盾运动。

第二,医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诊治法则。因为认识了健康与疾病中阴阳变化的具体内容和机制,对这些具体内容和机制可在临床上进行诊察和调治,由此转化成为临床诊治的操作法则。病机论阴阳,证候论阴阳,药性论阴阳;辨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机有“阴阳失调”、“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等,治疗有“调理阴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自和必自愈”等。

阴阳学说的医学化,表面上看是中医移植和运用了哲学的阴阳理论,内在本质是人的健康与疾病客观上存在阴阳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对此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哲学阴阳与科学阴阳所认识的,都是阴阳规律,只是该规律的表现层次不同。

西方的原子论和机械论不但没有阴阳概念,而且没有“一生二”、“事物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的世界观,因而,中国的和中医的阴阳学说与西方医学和科学格格不入。反对中医的各种声音几乎都把阴阳学说列在批判的首位,认为“阴阳五行、三部九候之谬,足以废中医理论而有余”、“阴阳是伪科学”等。

3、现代科学对阴阳的新认识

现代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证明,宇宙的本原是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的“原始火球”,演化始于暴胀,最早的物理量是能量,然后对称破缺,分化为能量和质量,出现最早的粒子,进而分化出属性相反的粒子(质子与电子等),继而相互作用而形成原子,再往后逐步生成多种类型的原子(化学元素,不是原子论设想的“莫破质点”),出现了化学反应并逐步生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及星云、星体、星系的演化,这个过程至今一百多亿年。宇宙起源的研究彻底否定了欧洲的原子论,以科学事实证明并表达了中国的阴阳学说,宇宙是“气分阴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生二、二生三”、“太一分天地,转而为阴阳”地演化和发展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阴阳矛盾,质能关系式E=mc2做了定量的表达,质量以光速的平方为系数转化为能量,质量与能量是内在统一的两种属性。

普郎克等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的阴阳属性——波粒二象性,既是波,又是粒子。波动性与粒子性是内在统一的,对其波动性测定得越准确,其粒子性就越测不准确,反过来测定亦然,存在测不准规律。为此,玻尔提出互补原理,要把“互斥”的两个方面“互补”起来,才能全面地、完备地理解和表达微观现象。波动性和粒子性在经典物理学和西方文化中,是不能相容的“互斥”概念,提出“互斥互补”违背西方传统思想,是非常革命的。玻尔于1932年访问中国,震惊地发现,中国的阴阳学说已经研究“互斥互补”几千年,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的世界观,并创造了“太极图”,他如获至宝,将太极图作为其互补原理的最好表达式。由于玻尔的卓越贡献,1947年丹麦政府封他为爵士,可家族世袭,玻尔亲自设计了一个象征荣誉的盾形族徽,把太极图放在核心,并铭刻上“互斥互补”。见附图1。

2009年12月,美国雕刻家波特-赫克曼,用500万伏的粒子加速器,对着玻璃板轰出了完美的太极图。它不是人工绘制的,而是在粒子加速器作用下自然发生的。见附图2。

 

图1.玻尔亲自设计的族徽

 

 

 

图2. 用粒子加速器轰出的太极图

 

 

事实证明,阴阳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并非只存在于中国领土和中国人身上。哲学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从不同层次对阴阳规律的不同认识和总结。问题在于,人们的认识是否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复杂度。

三、迎接东方式文艺复兴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骄子,中医的复兴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才能实现,并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发挥其特有的活力。

(一)钱学森论东方式文艺复兴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研究,把中医和气功作为研究基础,认为人是开放复杂巨系统,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中医现代化是发展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不但会引起医学的突破,而且会导致科学的新革命,发展为东方式文艺复兴。钱老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见解:

“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真正中医现代化的问题,恐怕21世纪再说吧!现在不行,办不到。假如21世纪办到了,那是天翻地覆的事儿,是科学要整个改变面貌,整个世界也会大大的有所发展。”

  “我们干的这些事情一定会招来一个第二次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的再一次飞跃。”

“要是这样做下去,等于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在十五世纪的下半叶,1450年以后,到现在已有五百年了,它那一套已经不行了,应该再来一套新的,就是第二次文艺复兴。”

钱老先后多次论述东方式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的是工业文明,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极限或转折点,新世纪新千年迎来的,将是一次新的、以复兴东方文明为方向的“文艺复兴”。

(三)复兴中华文明的时代潮流

复兴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而且已经是世界的时代性潮流,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呼声极具代表性。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就“面向21世纪”讨论了4天,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有人称之为“巴黎宣言”。

1996年,以美国的约翰.霍根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研究了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出版了《科学的终结》,指出:“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将来的研究已不会产生多少重大的、或革命性的新发现了,而只有渐增的收益递减。”“五彩的灯光已经熄去,晚会已曲终人散,回家去吧!”他们所看到的,是16世纪以来的还原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和终结,这是事实。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另外的科学家们看到了,指出霍根们总结的是还原研究“极限”和“终结”,而非科学的“极限”和“终结”,科学面临的是转折,转向“超还原”的复杂性研究,那是一场新的科学革命。

也是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分析了医学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提出了新的方向性战略主张,包括8项“发展”:21世纪医学发展的定位,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这8项“发展”明白无误地是8项转折,而转折的方向,是走向中医,走向东方。

总之,中医所代表的东方生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在新时代发展的新方向,中华文明的复兴必将在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但要认清为什么复兴,还要解决怎样复兴、复兴成什么的问题,这需要高远的战略思考。目前在认识上还有不少局限甚至错乱,需要一次思想解放。

要打破新、旧两种传统。旧传统是几千年文化研究和发展的传统,已经打破了,需要进一步打破,跟上时代的最新步伐。新传统是五四运动以来,包括建国以来,在文化研究和发展上形成的定势,其局限明显,需要研究和打破。要从世界全局,从新世纪新千年的时代性,从哲学、思想、文化、科学等各个基本方面,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认识问题,及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问题。“五四”运动百周年即将到来,需要进行反思和研究,理清周、老、孔三先生与马、德、赛三先生的关系,明确新世纪新千年在世界上(不限于中国)复兴中华文明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方向。

要从思想文化上,对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进行反思、清理,拨乱反正。需要彻底铲除半封建半殖民地对文化的余影响,纠正各种以“国际化”、“世界一体化”而“去中国化”的心灵迷失,医治那种“贾桂式”伸不直腰的精神软骨病。

要突破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原和诠释,而是要“兴”,关键在“兴”。以兴为复,复在兴中。要运用新时代的新条件,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藏,但“黄金真理沉于深水”,需要有眼力洞察,有智慧理解,有能力挖掘、发扬、突破、创新,将其兴出新内容,兴到新水平,兴为中华民族的新时代的新文化,兴为人类的新时代的新文化。不打破鸡蛋,就煎不成荷包蛋。

   

    作者简况

祝世讷,1940年12月生,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哲学、科学、医学的交叉研究,专职担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学哲学系列课程教学,出版个人专著和主编著作十多部。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哲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中医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退休,学校返聘做史志研究,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年鉴》执行主编。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化厅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全文)
  新华社青岛6月10日电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文化厅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文化厅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并致祝酒辞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于6月9日晚在青岛国际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