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期盼“物化补贴”

05.12.2014  10:39

  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俩月

  近日,在聊城市郊区某农业观光园看门的王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小麦平均产量在1000斤左右。一年两季,正常情况下能卖到2000元,除去农资费用600元,再除去其他一些零散的花费,一年下来也就能收益1000多块钱。”

  “种一年粮,不如打两个月的工,谁还愿意种粮呢?”王师傅告诉记者,他和媳妇从今年年初就出来打工了,主要负责照看、打理农业观光园,他俩每月能挣3000元。

  在聊城,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已逐渐取代务农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采访中,当问及“现在哪些人在家种粮?”答案为“爷爷、奶奶以及妇女种粮”的占85%以上。种粮成本急剧增加,效益增长却依旧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感慨:种粮划不来。

  农技示范户喜领补贴物资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叹种粮效益低时,东昌府区“鲁西粮王”王玉章却对种粮情有独钟。自从10多年前,他在东昌府区堂邑镇承包了100多亩盐碱涝洼地用来种植优质玉米和小麦后,规模种植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东昌府区有农业人口46.95万,占总人口数的53%,全区耕地面积80.1万亩,201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3600万斤,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为使全区农民通过种粮都有所收益,该区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1月19日,东昌府区农业局根据农时,为全区9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放了“物化补贴”。为确保补贴物资准确、真实发放到示范户手中,区农业局统一制订了物化补贴发放协议,示范户本人在物化补贴发放台上签字、按手印,进行补贴领取。同时,采取电话抽查、群众回访等形式督查物化补贴落实情况。

  在物资发放当天,技术专家和技术指导员还对科技示范户开展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培训,并发放相应技术资料。领到肥料的科技示范户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学科技、用科技,及时回馈农作物生长性状和肥料的实际效用,积极带领周边群众科技致富。

  东昌府区农业局严格按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资金管理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90万元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农技推广机制、体制创新、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实行无偿资助等。其中,农技推广服务补助36万元,农业科技示范补助31.5万元,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22.5万元。

  种粮大户期盼政策“倾斜”

  记者了解到,一系列惠农之举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依然存在一些尴尬。

  聊城市某种粮大户表示,现在中央和各级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好政策不断出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要是这些物化补贴能多些照顾到种粮大户,将减轻因种粮成本上涨而带来的压力。

  农民承包别人的土地,到底能不能得到粮食补贴?采访中,对于土地流转后,粮食、良种直补资金,如何发放的问题,75%的人认为应该给直接生产经营者。不种粮,却有粮食补贴,有些农户甚至要求与种粮大户平分补贴,种粮者明显感到吃亏。

  由于多数补贴都是按人头发放,很多农民便将其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并没有多少关系,“即便抛荒也能得到补助”。聊城市种粮大户王明远告诉记者:“我们种粮大户承包的是农民流转给我们的土地,各种农田补贴都归原有承包地农户所有,希望以后在物化补贴方面能向种粮大户倾斜。”

  从当前粮食生产的实际来看,除了补贴对象难以与种粮农民相对应外,现行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下,补贴效果也难以与粮食产量对应。由于种粮补贴大多与种植面积挂钩,良种补贴原来与种子挂钩,全覆盖后也改为与面积挂钩,种好种坏一样拿补贴,对刺激农民应用科技提高单产的作用并不大。此外,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与实施目标也难以对应。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土地流转的实施,农田大多向种粮大户和基地集中,补贴工作也应多策并举。强化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不仅要让千家万户的农民享受到中央和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的福音,也应关注和扶持种田大户和职业农民,因为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他们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