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进出口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品种引进繁育是近年来我国花木行业的一大显著特色。种苗进出口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目前一些在国内市场上极受关注的新品种,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比如美国红紫薇、北美海棠等等。
目前,山东省有21家林木种苗进出口企业,其中花卉企业8家、苗木企业6家,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外向型开放区。在品种引进工作中,这些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种子法》,开展种苗质量检验员培训、生产经营档案建立等,销售的种子、种苗都按规定悬挂标签,销售记录完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建立档案,已由适应行业管理要求,转变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进而促进了产业效益的提升。
种苗进出口促进 产业效益提升
近三年,山东9家企业共进口种苗81.8万株,货值376万美元。其中,进口花卉类种苗39.5万株,货值32万美元,主要以蝴蝶兰、大花蕙兰、多肉植物为主;进口苗木42.3万株,包括海棠、葡萄、红豆杉等,货值344万美元。可以看出,尽管进口的花卉数量与苗木数量基本持平,但进口苗木货值占总进口货值91.5%。同期,共出口种苗135.4万株(盆),货值为97.6万美元。
据统计,这些种苗进出口企业共计引进海棠、葡萄、美国红枫等国外种苗新优品种104个,丰富了全省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其中不少还取得相当好的市场反响。比如,山东世丰农业有限公司进口北美海棠46个品种,通过栽培繁育,不断扩大规模,公司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龙头绿化苗木生产基地;青岛智勇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从韩国批量引进多肉植物,迅速进行大量扩繁,初步形成了规模,特别是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种,更加注意数量的快速扩张和质量品质的提升。
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是各种苗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另一个亮点。文登华兴花卉有限公司专业培育种植大花蕙兰,公司引进韩国组培技术、组培设备以及成熟的产品优化、提纯技术,年培育瓶苗近40万株。山东花海园艺有限公司与德国五家公司合作开展欧石南等冷季花卉的研究、引种和培育,力求填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无绿化用花的空白。
种苗进口在无形中也促成了进口企业管理上档次,各项制度更加规范有序。如今,走进进口种苗企业的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都是规格整齐、管理精细的苗木,田间看不到一棵杂草。山东世丰农业有限公司栽培的海棠、红枫全部引进美国容器苗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大、中、小各种规格苗木生长整齐健壮,生产、经营档案规范,生产管理如灌溉、施肥、打药、树体整形等全部机械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威海松琳贸易有限公司专门出口草花类种子,种子自行种植或委托周围农户种植,每一颗种子在来源、播种、施肥、灌溉、打药、采收、加工、入库、销售等环节都有详细记录,并录入电脑。
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种苗企业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本土以外的海外市场。山东都市农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高山杜鹃品牌,2010年并购了两家欧洲知名的杜鹃家庭企业,从而掌控了丰富的高山杜鹃资源和世界最先进的高山杜鹃培育技术,拥有了从品种研发培育苗到成品花的生产及市场物流等高山杜鹃全套产业链。
种苗进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在调查采访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企业的种苗进出口业务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提升的空间。
对引进品种特性及其适应性缺少全面的认识,造成有的品种栽培成活率低,有的品种病虫害严重而又找不到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治药剂和方法,造成经济损失。这与企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对栽培技术的应用、消化和转化能力较低等直接相关。
同时,国家对种用进口种苗的优惠扶持政策已实施多年,有些企业也因此受益。尽管如此,有的企业由于不注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不了解种苗进口、生产、经营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规定,造成进口手续虽齐全,但由于不清楚进口办理手续,却还从国内别的进口企业购买,无形中提高了成本。
当然,也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动频繁,导致业务基本上还要从零做起。而具体业务人员对业务和技术熟悉、掌握程度较低,也影响了企业种苗进出口业务顺利开展。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建议,还应向种苗进出口企业加强种苗法律法规宣传。随着种苗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出台了大量的关于林木种苗发展的政策、法规及文件。因此,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应该采取新闻宣传报道、举办法律讲座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引导种苗生产者和经营者更多地了解国家政策和法规,使其更好地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更好地遵守有关法规,更合法有效地开展种苗生产和经营。
其次,针对目前种苗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力量偏弱问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能力。只有加大业务培训,特别是种苗培育技术的培训、林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培训等,才能提高种苗生产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提高种苗产品质量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再次,为保障种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还要进一步有效开展监督管理,促进种苗生产经营企业规范管理、规范运营。通过事中监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企业需求,更好地发挥管理部门的社会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