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4.08.2015  10:30

  农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引领未来并决定着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是一个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前沿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受到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和资本外流等资源约束,又面临农药化肥过度使用、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技术进步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一、人类社会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前沿趋势。回顾农业的演进脉络,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化的过程中,农业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变化,与各发展阶段的农业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农业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推动了农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正是由于农业技术形态的不断演化,才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

  从技术形态上看,由于原始农业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经验知识为主、生产力低下、手段落后、农业外投入较少、技术对自然的干预少且处于浅层面的干预等共同特点,虽然是生态化农业,却始终无法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靠天吃饭,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农业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历史背景与“传统农业”相应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化学化、石油化、机械化的常规农业技术,可以称为现代农业技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  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实质上就是借助土地,将石油转化为粮食。“其农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需要使用大量的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和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属“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的“高碳农业”。由于大量使用高强度耕作系统,并普遍采用无机化学农用制品,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的工厂式、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在当代西方又被简称为“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同,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式也不同。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三次革命的浪潮下,新能源及新材料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形成了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的生态化的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由于农业对资源与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等各式各样的新型现代农业,从而改变了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化农业”相应对,转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发展模式。

  当前,以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旨在主导世界由知识经济时代进入生物经济时代,谋求继续掌控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9]可以说,新世纪农业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正是由于农业发展的动因源于内生技术进步,使新兴技术在新世纪农业中的应用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成为了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相互作用,随着农业经济活动发展而变化,统一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个活动和过程”。       

  一方面,科技创新决定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决定着这种转变的成败。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动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的必要条件。根据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逻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核心就是改变现有的技术水平,通过现代科技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改变收入来源,以此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使农业的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组织以及生产经营形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形成新的农业发展体系,以现代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提高资源要素的效率,从而达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相应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逐渐形成,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不断得到提高,使农民的收入结构随之改变,最终建立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方式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从国际来看,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进入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农业科技贡献超过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投入和制度的贡献份额,日益显示出科学技术是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从国内现状来看,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在农业增产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低产土壤改良技术等贡献作用最为突出。所以,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凸显了中央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形势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判断,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也只有顺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使科技贡献率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持久动力,才能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粮食安全。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增加产量为主的生产主导型,向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技术主导型转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出发,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方向,围绕如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综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借鉴国内外科技进步支持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

  三、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尽管近十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根据中科院何传启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以资源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支撑,如2005到2010年,中国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的主产品总成本增加了247.65元,增幅达58.3%;其中化肥费增加了31.6%、机械作业费增加了125.1%、人工成本增加了49.9%、土地成本增加了114.9%,分别占总成本增量的10.8%、19.1%、30.5%和28.8%。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2008年,中国每公顷耕地的化肥使用量达到468.0公斤,分别相当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印度的4.54倍、2.25倍、1.68倍、2.92倍、3.20倍和3.05倍。由此导致中国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偏低。

  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最根本的较量就是核心技术的较量。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主要依赖成本竞争,缺乏参与国际农业竞争所需要的核心技术。除了袁隆平的杂交稻种子技术,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育种研发重点的花卉、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领域,中国鲜有突破性进展。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面对农业效益普遍低下的现状,必须将生物技术、机械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等四大关键核心技术、适用技术和系统集成等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培育优良品种,改进农产品品质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水、电、能等资源消耗,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必须打破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结合的“瓶颈”,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需求融合。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集中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领域,力争在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大力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快构建政府公共推广机构和其它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农业质量控制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代表着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

  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农业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高效益、低排放等特征,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是新兴农业科技中的核心技术和新兴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抢占世界农业发展制高点的决定作用。既代表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也代表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推动新一轮农业发展变革。同时,在发展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上一旦取得领先地位,不仅可以带来超越社会平均利润之上的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话语权。因此,只有不断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使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断引导传统农业产业更新换代,才能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要使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然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而农业企业最懂得生存与发展之道,能够不断为市场创造新产品、优质产品、低耗产品,使研发投入较快地得到回报;最了解所属行业技术进步的新动态,能够把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新的生产技术;最会运用技术标准这一点石成金的“神器”,及时把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全球四大粮商“ABCD”,即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他们通过核心种子技术操纵着全世界粮食的进出口买卖、食品的制造与包装,以及价格的制定。不仅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而且还控制了全球70%的油籽贸易。尽管中国有袁隆平杂交稻种子这样的核心技术,却未能如孟山都、杜邦等西方农业企业那样使之成为中国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

  因此,发展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就要像打造农业的“航空母舰”一样培育农业重点产业。一是要科学规划。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科学规划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在重视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特别注重农业新能源、生物制药、生物农业、低碳农业、信息农业等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突出重点。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物能源,这些产业今后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要列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要推出新举措。如实施农业科技重大工程,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大宗农产品优化升级等。尤其要注重实施农副产品、自成品提升的生化工程,以及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赶超发展的创造性工程,充分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

  发展战略性农业新兴产业,也并非要完全抛开传统产业,另起炉灶,而是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并通过传统农业的更新换代,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奠定基础。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比较低,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如大米、蜜桔、茶油等主要农产品,如果改变现在简单地卖初级产品、卖低端产品的做法,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就完全可以“点石成金”,打造成战略新兴产业。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研中心研究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