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16.03.2015  15:18

 

李克强总理在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时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强调要加力增效。积极财政政策自2009年重启以来,今年是连续实施的第七个年头,今年加后缀“加力增效”,凸显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稳增长需要财政政策发力 从“保增长”到“稳增长”,财政政策在其中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的换挡期、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由经济社会向“五位一体”统筹协调的转换期,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均创下近年来新低。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偏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调低为7%左右、7.3%。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预算报告也明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这些表述明示了财政政策要更扩张一点,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 中长期的“三期叠加”,使财政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三期叠加”造成的一些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解决,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稳步地去杠杆化,同时要避免经济的“断崖式”下落。顶住这些下行的压力,必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在经济减速过程中,财政政策一方面受经济基本面影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财政又承担逆周期调控的责任,需要扩大支出,这就必然要求赤字规模和债务规模适度扩大。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放大,统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等多重目标,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财政调控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宏观调控工作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供给管理、坚持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定向调控的优势,把握时机,找准“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同时,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 事实上,201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现在稳增长方面,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密切跟踪经济运行情况,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支持扩大投资需求。保障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项目。2014年,中央财政住房保障支出2529.78亿元,增长9%;交通运输支出4269.8亿元,增长3.3%。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将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在全国范围纳入试点。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实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实行普遍性降费,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三是推动外贸协调发展。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加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鼓励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技术出口。对76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鼓励扩大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等进口。 体现在调结构方面,发挥财政政策的精准调控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农林水支出6474.22亿元。大力支持粮食生产,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试点;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完善涉农各项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调整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2818.6万亩;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探索支持建制镇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2014年,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541.82亿元。通过加大科学技术支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体说来,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评估上海自贸试验区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开展调整相关税收规定、促进贸易多元化的试点;大力支持公共科技活动,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并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等企业所得税政策,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科技研发创新;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支持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等。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2014年,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2032.81亿元。支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选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领域15个重点方向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调整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等进口税收政策;启动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电子商务与物流协调发展试点,支持全国农产品骨干网络建设;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提高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比例;进一步整合资金,加大对大气、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开展了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 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加大力度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加大力度”首先体现在支出上,就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既然选择了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那么赤字规模就必须适度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志勇认为,赤字规模的确定和财政政策的选择密切相关,赤字率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 预算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财政赤字16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规模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12万亿元,增加17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2.3%,比2014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还进一步加大了支出强度,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增效。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欧文汉解读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按照有关规定,结转资金不能列收列支,仅在支出安排时加以注释或说明,是不计入赤字的弥补收支缺口的支出。二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亿元并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支出。这不同于一般债券,不列入一般公共预算,也不计入赤字。三是因预算方法变化相应加大地方支出力度或减轻地方支出压力。如从2015年起,对地方一般债务比照中央国债实行余额管理,在限额内当年到期债务可以借新还旧,不再采取在发债额中扣抵,仅此一项地方政府增加可用的债务资金1714亿元,可以用于其他急需支出、重点民生支出。 楼继伟表示,“这个力度是比较大的。对于支撑经济的发展、抵御下行压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分析也认为,今年财政赤字扩增幅度和赤字率均比去年有所扩大,凸显复杂财政经济形势下,政府寄希望于更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大力度”还体现在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上。预算报告显示,今年要结合税制改革,在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落实好普遍性降费措施,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继续清理乱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记者注意到,今年春节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央政府便送上了羊年首个“大红包”。会议确定,在前期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内(含10万元)扩大到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助力小微企业尽快成长。 “加大力度”的第三个方面是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报告显示,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按照新预算法要求,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清理财政专户,设定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上限,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防止产生新的资金沉淀。 为了确保盘活存量资金有效推进,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报告制度,并明确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未满两年但调整用途的结转资金,其结转时间应按初次安排预算的时间计算,不得重新计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这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贾康认为,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财政收入下行、支出刚性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就显得非常必要。 “加大力度”的第四个方面是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引导作用。预算报告显示,2015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调整优化安排方向,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