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变身全国文明村

19.05.2015  11:39

  担任垦利县兴隆街道渔洼村支部书记19年来,王景元将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带领村“两委”班子,打破村集体经济“空壳”,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进村,建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他个人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有规矩才有方圆

  1996年底,从来没想过当村里“带头人”的王景元,在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能干、踏实、有责任心。”说起19年前选举王景元干村支书的原因,73岁的渔洼村老党员孙振国告诉记者,这是700多位村民的一致感受。

  “‘鸭子’既然被赶上架了,再难也不能撂挑子,能让咱当村支书,说明村民信任咱。”5月5日,在村委大院的办公室里,王景元说。

  上任伊始,王景元便深入村民和党员家中了解村情。经过走访发现,村干部思想认识落后,是阻碍全村发展的一个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景元在实际工作中调整思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监督职能,明确村“两委”的职责和办事程序,让每位村干部都认识到了村干部的身份。“不能只挂个村干部的名,只顾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也别太把自己当干部,高高在上,把工作与群众的需求脱离开,以领导者自居。”王景元说,在明确干部职责的同时,他还带领“两委”班子强化村委会的管理执行能力,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使村“两委”成员人人身上有责任、有担子。

  一直以来,王景元认为,村“两委”班子要获得村民的信任,村务透明是关键,而村务透明的最大要点则是财务公开。“钱能成事,也能坏事,咱给老百姓一个糊涂账,老百姓就不会买咱的账。”王景元说,以前渔洼村没有账本,账务由会计一个人管理,账务不透明,群众不满意。

  上任第二天,王景元便去买了账本,把村里的财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成册,收支情况定期对村民公开。随后,他们又设立了村民理财小组,规定每项支出都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查同意盖章,每月底在村务公开栏公开,逐步完善了监督机制。就这样,财务理顺了,收支透明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信任也增进了一大截。

  村民走上致富“快速路”

  5月5日,村民卢秀英如往常一样在自家庭院里拾掇菜苗,满院绿意。

  周边企业林立,正当年的卢秀英为何选择“宅”在家里?“别小瞧这片菜地,一年下来能收入一万多元哩!”面对记者的疑问,卢秀英说。原来,她在6年前便开始在庭院里种植蔬菜,蔬果成熟后再将其卖到村里的集市上去,不仅能赚钱,还能顾家。像卢秀英一样,渔洼村村民搞庭院经济的不在少数,而这均得益于渔洼村大集的设立。

  渔洼村位于垦利县城的城乡接合部,有承接县城商品流通的优势,但在1998年前,村民购买日用品却要去几公里外的集市,十分不便。发现村民的需求后,王景元有了在村里办个集市助百姓增收的想法。在与“两委”班子商议确定之后,王景元往返于村与工商局之间,写申请、办手续,反复协调,终于拿到了办集市的审批书。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98年5月4日,渔洼村大集开张。尔后,村里又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提供午餐票、免收管理费、免费保洁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集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繁荣。如今的渔洼集各种商品一应俱全,大大方便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村民大得其利,围绕集市,摆摊设店,卖菜卖瓜。有的村民卖菜一年就能收入3000-4000元。集市经济让村民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渔洼村的地域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王景元等决定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150万元,于2003年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先后出租给了两家公司,租金收入每年在10万元以上。他们又筹资120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出售,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此外,该村与租赁、购买该村厂房的企业达成协议,优先安排村民就业。几年来,渔洼村先后有60多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农民艺术团活跃

  渔洼村村民收入节节高,村集体经济日渐红火,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渐渐显现出来。

  “我们村文艺爱好者很多,农闲时节经常凑在一起,拉拉胡琴、唱唱戏。”王景元说。他是一个喜欢拉坠琴的“老戏迷”,经常参加这些活动。

  “时间长了,村民们就冒出个成立文艺演出队的念头,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村“两委”成员马香财说,很快,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就集合在了一起,并于2002年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和秧歌队。

  一到农闲时节,渔洼村村民便凑在一起排练节目,村里还专门拿出一间房作为排练室,定期开展活动。

  2006年,渔洼村的演出队正式命名为渔洼村农民艺术团。几年来,他们自编自演了《四个大嫂夸渔洼》、《夸夸咱们渔洼村》、《夸夸农村新社区》等80多个节目。随着农民艺术团演出经验的丰富,村民逐渐走出了渔洼村,先后在外地累计演出300余场,艺术团还先后获得了“省优秀庄户剧团”、“市第二届吕剧小戏汇演组织奖”、“市第四届吕剧演唱比赛优秀奖”等荣誉。

  文化生活的丰富对倡树文明风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过去村里经常出现婆媳不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村“两委”班子便通过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进行约束,每年还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提倡和谐健康的生活,引导村民建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