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 山东省图书馆将举办系列活动

07.06.2017  22:56

  中国山东网6月7日讯 (记者 马文文)2016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0日是调整后的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倡导保护理念,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大众,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将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公众了解古籍,提高社会对古籍的关注度,深化公众对古籍的认知与保护古籍的意识。

  山东省古籍修复初级学员作品展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古籍历经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虫噬鼠啮、火烬水浸等等厄运,已是千疮百孔损毁严重。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无疑是人类的重大损失。古籍修复技艺——是唯一能使破损古籍得以新生的古籍重要保护手段。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修复人员不仅需要高超的修复技术,还需要集古籍版本知识、古籍保护知识、文史知识、艺术审美能力等于一身。一本古籍的修复工序大致有二十多道,环环相扣,繁复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也正因如此,古籍修复从业人员严重匮乏。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古籍5000万册,其中30%约1500万册古籍需要抢救性修复,而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仅百余人,古籍与古籍修复技艺前景堪忧。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启动,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得古籍得以重生,还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古籍修复这一中华传统技艺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支持,而大批的中青年优秀修复人才也在前辈们的培养和扶持下成长起来,为古籍修复事业注入了新生力量,古籍与古籍修复事业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全国众多的古籍保护单位中,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佳绩频传,成为其中一颗闪亮的明星,在全国古籍保护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古籍藏量丰富,达70万册(件),其中善本1.2万部18万册(件),众多特色专藏为海内翘楚。山东省图书馆建立伊始,即注重古籍修复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派专职修复人员赴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装修场及上海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艺。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延请京派修复大师潘美娣来馆授业,先后培养了7名青年修复人员。通过拜师及师带徒的方式,山东省图书馆的修复人员在恩师潘美娣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并承担着山东省内古籍修复的指导工作及人员培训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山东省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规范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传承、带动作用,采取师带徒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形成阶梯式修复队伍,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16年5月开始推行“古籍修复初级导师、初级学员”培训计划。此计划拟以3年为期,由古籍修复初级导师向初级学员传授修复技艺。截至2016年10月,省中心收到5个地市11家单位的推荐资料,经过评审确定了来自济南市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烟台市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威海市文登区图书馆、山东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曲阜孔子博物馆、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学院图书馆的11名学员作为初级学员。并评选出省中心的6名修复人员作为初级导师。

  2017年5月15日至26日,培训计划开始实施,学员们完成了第一期为期2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线装、包背装、蝴蝶装、金镶玉等装帧形式古籍样书的制作。6位初级导师采取集中授课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们进行了辅导,学员们顺利结业。至此,山东省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

  此次的山东省古籍修复初级学员作品展的展品,是学员们参加培训时所做的作品。这些展品是初级导师、初级学员们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见证。

  展览时间:2017年6月8日——6月16日

  展览地点:山东省图书馆五楼历史文献部古籍阅览室

  展览内容:各种装帧形式样书

山东省图书馆将于6月8日举办“走近古籍体验日”活动
  中国山东网6月7日讯 (记者 马文文)7日,中国山东网
山东将217处工业遗产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半岛网
山东将217处工业遗产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东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