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局关于印发《山东省粮食流通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19.12.2016  23:09
  各市粮食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印发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省粮食局组织编制了《山东省粮食流通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充分听取并吸收了相关业务部门、专家学者和基层粮食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16年11月14日经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现将《纲要》印发给你们,请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切实承担起《纲要》实施的主体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落实任务指标,强化《纲要》执行的指导和监督,推进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山东省粮食流通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粮食局                                                                                       2016年11月24日     附件   山东省粮食流通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粮食行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粮食系统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粮食流通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加快粮食流通强省建设,推动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粮食流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粮食流通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山东粮食流通工作极为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粮食流通形势和诸多挑战,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的指导下,全省粮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任务,充分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两种手段,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粮食部门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规划实施“粮安工程”,粮食调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购销活跃有序,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粮食产业创新发展,粮食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十三五”粮食流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也都对传统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活力。总体上看,我省有基础有条件在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五大发展理念和粮食安全新战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二是当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既是稳定国内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行业改革转型、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现阶段存在的高产量、高价格、高库存“三高”现象,主要是粮食品种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玉米、稻谷大量过剩,大豆严重不足,这只是技术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收储体制机制,实现价补分离,能够很好地解决。三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随着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消费者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需求快速增长,将给粮食流通产业升级发展创造巨大需求空间。四是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为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五是我省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产省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区位优势明显,要素资源优势丰富,粮食生产、消费、加工、流通体量大,粮油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支撑能力强,粮食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为率先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从不利因素方面分析,一是粮食总量平衡有余,但粮食消费刚性增长,需求渐趋多元化,粮食供求品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小麦平衡有余,稻谷产不足需,大豆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二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保持我省粮食供需总量紧平衡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三是现行粮食流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粮食仓储设施分布不够均衡,结构不够合理。现代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滞后,大型粮油批发市场偏少,粮食流通效率不高。粮油初加工落后能力过剩、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终端产品和功能性产品少,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粮食质量快速检验能力不足,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机制不活,“小散弱”问题依然存在。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粮食流通工作。       “十三五”全省粮食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中心,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主线,以实施“粮安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改革活粮、产业强粮、科技兴粮、依法治粮、安全保粮,率先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总体目标任务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构建地方责任与部门责任有机结合的粮食安全责任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粮食收储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进一步完善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稳定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网络,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居民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全面搞活粮食流通。正常年景,每年从生产者收购粮食3000万吨以上。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中央核定规模以上,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储备比例。粮食监测预警更加灵敏、准确,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管用。     ——粮食仓储物流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与粮食收储和保障供应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粮食收储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有效仓容达到3500万吨,其中新建中心粮库和基层收纳库300万吨。突出“打通五大通道、抓好十个节点、发展十大园区”,粮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     ——粮食产业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粮食流通新业态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粮食产业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做大做强粮食市场主体,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以济南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市政府驻地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港口、码头等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以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和行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覆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涉粮企事业单位的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分类指导、梯次管理”的原则,在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推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建立与加工转化企业的信息对接和追溯机制。     ——粮食法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依法治粮取得实质性进展。落实有关粮食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渠道、监管队伍和监管制度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人才与科教兴粮取得明显成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水平高、技术技能精、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加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机制。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工作     改革活粮,创新粮食流通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粮食流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各项改革创新,破除一切不利于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思想桎梏和障碍,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改革完善粮食收储、地方储备管理、应急保障等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产业体系、经营业态和粮食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激发行业活力。     产业强粮,统筹粮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把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放到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地域优势,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经济区域结构布局,统筹处理产能增加与质量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与结构优化、原料供应与产能需求的关系,引导粮食产业有序健康协调发展,形成符合山东特色和地方粮食生产特点的粮食产业布局。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科技兴粮,引导粮食流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兴粮,在构建绿色生态安全的粮食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淘汰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效率差、不能满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培育与粮食副产物、行业设施资源密切关联的新兴产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储粮,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全力提升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     依法治粮,开放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加强粮食法治建设,打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为我省粮食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粮食经济,拓展粮食流通发展空间提供保障。积极引进省外经营主体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省内粮食流通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加大与北方产区和南方销区粮食的产销协作,确保余粮有销路,缺口有补充。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加强与销区对接,积极参与京津冀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省粮食精深加工产品、优质粮油产品“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着力打造多层次宽领域、重开放谋共赢的粮食流通合作体系。     安全保粮,共享粮食流通发展福祉。打造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粮油安全供应保障体系。着力抓好粮食收购,帮助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对骨干粮油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的优质绿色健康的粮油产业链。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供应网络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加大行业精准扶贫力度,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口粮需要,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粮食流通体系。      三、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     坚持市场化趋向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趋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科学调控粮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参与各类粮食经营,建立公开、公平、统一的市场格局。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统一部署,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粮食收储制度,逐步建立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体制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收储责任。按照“价补分离”的改革方向,完善口粮收储制度,增加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灵活性和弹性,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逐步分离“保增收”功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加强政策支持,鼓励玉米加工、饲料、流通等企业入市收购,防止农民“卖粮难”。     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我省粮食行业实际,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优胜劣汰,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粮食经济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粮食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实现山东粮食流通、加工大省向强省转变。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主动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玉米“粮改饲”试点,稳定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认真落实玉米、稻谷去库存政策,强化市场监管,推动去库存工作顺利进行。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按照国家和省国有企业改革意见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步伐。有条件的市、县可组建企业集团,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构建流通网络,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搞活流通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支持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地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经营,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粮食集团。     推进粮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履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严格落实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严格问责的权力运行体系和机制。根据法律法规颁布、修订、废止及职责变化情况,切实做到“法无规定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升行政效能。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     完善粮食调控机制。构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调控体系。建立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深化粮食产销协作,落实企业最高、最低库存制度,实施“藏粮于企”行动,建立粮食安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择优遴选部分粮油骨干企业纳入粮食调控体系,承担收储、加工转化调节、市场供应等调控任务,形成政府与社会企业广泛参与、互为补充、运转协调的粮食调控体制机制。     健全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按照省政府关于落实地方粮食储备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优化地方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适当增加稻谷和成品粮储备比例。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推动购销和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交易中心、批发市场公开进行,充分发挥储备粮在市场供求中的削峰填谷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粮食储备相关工作,建立地方政府掌控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落实补贴政策,确保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     抓好粮食收购。落实国家和省粮食收购政策,组织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掌握稳定粮源。适应粮食生产组织方式变化,创新粮食收购方式,引导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对接,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代收代储、代加工等个性化服务。     加强粮食监测预警。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预警预报,加快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落实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和备案制度,督促各类涉粮企业按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山东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规定,建立经营台帐,定期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发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粮食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发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粮食流通和市场稳定,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     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山东省粮食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2017年底前,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和应急加工、储运、供应各环节协调配套的新型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体系。2020年底前,原则上每个市县都要改造建设一处区域性粮油应急配送中心,济南、青岛要各建成一处辐射全省的大型粮食应急中心。落实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政府认定的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企业给予必要支持。按照山东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要求,优化整合资源,完善军粮供应网点布局,建立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新型粮食供应网络体系。     五、提升粮食流通保障能力     有序建设粮油仓储设施。结合实施《山东省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统筹规划标准化储备仓库与收纳仓库建设规模和布局,确保粮食收储能力均衡。有序推进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建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仓储设施保护长效机制,缓解粮食收储压力。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建仓,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收储业务。加快成品粮应急低温储备库建设,在济南、青岛分别建设成品粮应急低温储备库。大力推广科学储粮新技术,全面提升仓储设施技术水平。     加快发展粮食物流网络。打造对接北粮南运主通道,开辟大运河散粮航运通道,发展海上粮食流入通道,强化黄淮海小麦流出通道,优化省内西粮东送及毗邻省间粮食流通通道。在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大中城市,特别是国家粮食物流规划“两横、六纵”重点线路确定的济南、青岛、枣庄、潍坊、济宁、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十大节点城市,引导和扶持“北粮南运”通道园区、大运河散粮航运走廊园区、黄淮海粮食流出通道园区、临港粮食现代产业园区、大中城市粮油仓储物流园区等重点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推广散粮运输,强化公路、铁路、水运等无缝衔接,提升粮食物流系统化建设水平。     持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鼓励藏粮于民,依托粮食科研院所等单位,健全完善农户科学储粮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主动、及时、实用、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引导粮仓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改进加工工艺,采用绿色新材料,研制新型储粮装具,研发适合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使用的新型储粮装具。以示范仓配置比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示范镇(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覆盖范围。     大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完善安全隐患台帐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储粮安全。完善粮油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风险监测能力和质量追溯能力,实施粮食质量安全监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粮油质量安全管理。     实施节粮减损。在粮食流通、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大幅度降低粮食损耗。深入推进“四无粮仓”建设,增强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引导粮油适度加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的全社会节粮减损长效机制。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爱粮节粮等主题宣传活动,使节约粮食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扩大安全优质营养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安全的粮油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规范。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应居民膳食结构新变化和粮食消费需求升级新趋势的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安全绿色、营养健康、品质优良、种类丰富的粮油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全谷物、有机食品等中高端粮食产品,不断增加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等特定人群的粮食产品供给,着力推动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加大自主开发力度,着力增加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所需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食品消费需要。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稳妥化解粮油加工业过剩落后产能,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配套互补、相互依存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转化体系。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赴海外开展租地种粮、粮油加工等项目。引导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大力推进粮油品牌建设。引导企业由做产品向做品牌转变,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名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推进品牌整合,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一批地理标识产品及有地域特色的优质粮油产品,培育一批消费者认可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粮油名牌产品,增强居民对粮油产品的消费信心。     深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鲁粮发〔2014〕18号)。抓好区域性放心粮油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确保2017年年底前,在城乡普遍建立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到2020年,每个设区市各培育发展1-2家主食加工示范企业,每个县市政府驻地至少建成1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粮食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进一批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推动与粮食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流通科技水平。     七、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发展粮食收购市场。兜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构建渠道稳定、运行规范、方便农民售粮的新型粮食收购市场网络体系。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导示范作用,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粮食收购,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收储。落实粮食收购资金政策,加大对符合条件企业自主收购粮食支持力度,搞活企业经营。加强粮食收购主体监管,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建立粮食经纪人信用评价制度,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完善粮食零售市场。以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结合推进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和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建设,加快城镇和农村粮油零售网点布局,形成购买方便、质量安全、环境良好、诚信经营、交易规范、辐射力强的粮食零售市场网络体系,构建城乡居民口粮保障系统。     做大做强粮食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政策性粮食联网竞价交易平台和全省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17市政府驻地成品粮市场和港口、码头及沿边区域性批发市场,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鲁西北、鲁西南地区重点建设以原粮和成品粮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鲁中地区围绕东北来粮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产业,形成玉米、麸皮等饲料用粮为主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鲁南地区重点改造提升鲁南国际粮油市场物流城,打造成“发展大流通、构筑大市场,搞活大贸易”的全国优质粮食交易平台。黄海沿岸城市重点发展港口粮油中转批发市场,搭建粮食商品交易、仓储物流、信息服务大平台,打造国际粮油进出口中转交易高地。运河沿线城市建设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北粮南运通道、运河航运走廊及黄淮海小麦流出通道示范节点作用。     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探索互联网与粮食行业有机融合,吸引粮食龙头企业、零售商和电商企业加快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粮店”,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从粮食收购到餐桌消费“一条龙”服务供应新模式,加快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八、加快粮食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设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储备粮油、质量安全以及有关综合业务等职能职责,开发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向省、市、县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广大涉粮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涉粮信息服务。按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抓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确保安全、稳定、畅通。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公文处理系统。升级全省粮食系统门户网站—“山东粮网”。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设,与社会公众及时互动,增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影响力。     推行粮食信息化管理。在基层收纳库和有储存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中,推广普及购销存管理系统,实现基层购销企业业务管理信息化。在大中型地方储备粮库全面推广以智能一卡通出入库系统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计划、购销、质量、仓储、财务等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建成“数字粮库”。提供免费下载的移动互联客户端,为粮食经纪人、农户、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支持重点粮油加工转化企业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建设原粮入库管理系统以及成品粮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     打造粮食流通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库存监管、运力配置、诚信评价以及商务处理和资金结算等各项功能,为各类粮食流通主体和流通对象提供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服务,努力提高全省粮食流通效率。     九、加快依法治粮进程     完善粮食法制体系。全面贯彻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和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做好地方粮食流通相关规章的修订工作。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要求,稳定粮食执法队伍,加强粮食执法机构建设,落实执法专项资金,配置执法设备,强化粮食干部队伍法制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强化粮食流通监管效能。加强粮油库存检查,保障粮食库存安全。加强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检查,保障国家粮食政策贯彻落实。加强粮食收购资格、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粮食质量、粮食最低最高库存量、粮食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等检查,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大力推行“双随机”抽查机制,完善全省性检查与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模式。建立粮食经营者名录库和粮食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     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政策性粮食收购、出库和库存管理,严重侵害种粮农民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等案件的查处力度。健全涉粮重大案件线索移送纪检、司法制度,做好案件移送有关工作,有效打击粮食违法违纪行为。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和行为规范,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行使,规范使用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执法文书,严格执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行粮食执法人员执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按要求公开检查结果和处罚信息。     十、强化组织实施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各级粮食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纲要》实施的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周密方案,建立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 机制。要抢抓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69号文件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的机遇,将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目标分解落实,纳入机关、单位议事日程,确保规划《纲要》蓝图落地。     稳步推进规划实施。要培育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规划《纲要》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规划《纲要》,加强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细化,明确阶段性任务时间表。加强规划实施的阶段性监测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风险识别与监测预警,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抓好重点任务落实。要发挥总体目标任务的牵引约束作用,强化重点任务的支撑作用,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推动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对重要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动态跟踪分析,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加大重大项目实施工作的推进力度,明确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单位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及时开展监督检查,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对纳入规划范围建设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相关粮油及信息化项目,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落实好信贷、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争取工作,发挥财政支持项目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争取其加大对涉粮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与税务部门的协调,把涉及民生的粮油项目税收减免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力落实人才兴粮战略。加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用才机制,加大粮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行业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造就一支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支持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建立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推进本《纲要》在粮食行业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